1949年,流落澳门的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百感交集。主动和写信请求重回组织怀抱。毛主席知道后表示回来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包惠僧出生在1894年的湖北黄冈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从小就好打抱不平,别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包大炮。青少年时候他上学不顺,1917年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先在小学当了半年老师,因为和校长闹矛盾就走了。后来他转行做记者,在汉口几家报社干活,采访社会底层的事,写文章批评旧社会的黑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跑到北京大学旁听文学系课程,接触到新思想,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活动。 回武汉后,他和董必武他们一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推动工人运动发展。那时候他担任临时支部书记,带头走访工厂,调查工人们的劳动条件,推动罢工宣传。1920年秋天,武汉小组正式成立,他成了核心成员之一,负责组织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感兴趣,也为后来参加一大打下基础。 1921年夏天,包惠僧受陈独秀委派,和陈公博一起去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党内只有五十多人,他作为武汉小组的成员,但因为陈独秀在广州忙政务没法来,就让他代表广东区参加。大会在上海一个石库门房子里开,讨论党纲和组织原则,他发言强调工人实际工作的必要性。会议中途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条船上,继续审议文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会后他回武汉,继续做地下工作,组织罢工和宣传。
1922年他调到北京,任区委秘书,参与京汉铁路罢工筹备。二七惨案后,他看到军警镇压,就撤回武汉。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他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广州担任党员训练班委员,还教书。1925年他当上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负责政治教育,参与东征战役。1926年北伐时,他任国民革命军师党代表,跟着部队前进。这些年他干了不少事,但性格直率,容易和人起冲突。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白色恐怖席卷全国,大批革命者被捕杀害。包惠僧当时在武汉养病,没赶上南昌起义。看到昔日同志一个个牺牲,他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加上担心家人安全,就选择了脱离组织。起先他投靠邓演达的第三党,不久又转到国民党那边,利用过去对共产党的了解,在国民党政府里混了个内政部参事、户政司司长之类的职位,还管过人口局事务。表面上看日子过得稳当,但实际上他成了革命的逃兵。1936年政府精简机构,他丢了官职。1948年国民党败局已定,他没钱没势跟不上撤退台湾的队伍,只好带着家人跑到澳门,租了个破旧小楼,靠卖掉家当勉强过日子。那时候澳门经济也不景气,他生活越来越艰难。脱党这个决定,让他后来的路走得歪歪扭扭,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包惠僧看到报纸上天安门升旗的报道,意识到共产党成功了。他思前想后,决定写信和发电报求回归。一封长信寄给毛泽东,表达想回来的愿望;两份电文,一份给周恩来,一份给董必武,赞扬他们多年的努力。信里他用了“南天引颈,曷胜钦迟”这样的词,意思是盼着北方的召唤。这些文件通过香港渠道寄到北京。 他等了好几个月,北京的回复终于来了。毛泽东态度清楚:可以回来,但必须老实交代历史问题,深刻检讨错误。这个条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严格考验,要从思想根源上认识自己的错。包惠僧明白,这意味着得详细说明脱党后的经历,不是走过场。
1950年春天,包惠僧带着家人从澳门北上,先到天津港,然后去北京。到北京后,他先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年近六十的他一切按规定来,很快就习惯了。学习期间,他写了篇长文,回顾从参加革命到脱党的过程,检讨自己的懦弱和错误。中央统战部审阅后,鉴于他的态度和政策,批准他参加工作。先在内务部当研究员和参事,处理行政事务。 1957年转到国务院当参事,继续干党史研究。他利用亲身经历,写了大量早期革命资料,比如回忆五四后北京青年学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这些东西成了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参考。工作上他认真,早来晚走,对来访的年轻人讲过去的事,当作反面教材,提醒大家坚定信念。 晚年包惠僧深居简出,把精力都放在整理史料上。1971年建党五十周年,他写了首诗,回顾上海滩的聚会,表达对先烈的愧对。1979年7月2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他的回忆录1983年出版,记录了早期活动细节,为党史留下了资料。他的一生从革命先锋到脱党,再到回归,轨迹复杂。历史证明,背叛理想会留下耻辱,而坚守的精神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