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0年6月19日,毛泽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时,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场。毛

1970年6月19日,毛泽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时,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场。毛泽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说道:两千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就是这个修长城的皇帝——秦始皇。

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青年时,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接受新式教育,接触了大量进步思想。1918年,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整理书籍之余,开始自学英语。他翻阅英文报刊,抄写单词,尝试翻译短文,为日后学习打下基础。那个年代,英语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洋文”,但毛泽东却从中看到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到了延安时期,他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工作繁忙,仍抽出时间学英语。因为常与外国记者交流,他有机会练习口语,积累了不少政治和日常用语。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学习条件更好了一些,案头常放英文书籍,边读边做笔记。 他还推动高级干部学外语,1958年提出要在5到10年内把一门外语学到中等水平。尽管他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英译本时,常被复杂的词汇和句式难住,但他从不退缩,把这些书当学习材料,硬着头皮啃下去。晚年,他依然保持学习热情,偶尔在信件里夹杂英语单词,比如1959年给地方领导的信里用了“Good morning”开头,1965年谈艺术时提到“Model”。这些小细节,透露出英语已融入他的生活和思考。

1970年6月19日,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一场重要的外宾会见。中央主要领导人齐聚一堂,陪同毛泽东与来访的外国代表交流。会谈中,话题转向中国历史,毛泽东提到秦始皇,称他是两千多年前统一中国、修筑长城的皇帝。随后,他又说,英文“China”去掉一个“a”,就是秦朝的拼音“Chin”。这句话看似随意,却点出了中国历史与现代的某种联系。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他的长城虽耗费民力,却也象征了国家凝聚力。毛泽东提到他,显然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借古喻今,表达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抱负。那时的中国,正努力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站稳脚跟,毛泽东的话,既是对历史成就的自豪,也是在向外宾传递新中国的信心。 这句话的背景,离不开毛泽东对语言和文化的重视。他学英语,不只是为了个人兴趣,更是为了了解世界、掌握国际动态。他常说“洋为中用”,意思是从外国汲取有用的东西,为中国服务。英语对他来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西方思想和科技的大门。比如,1970年4月,《参考资料》编辑部在一篇关于“地面导弹”的文章里,首次在术语旁标注了英文原文。毛泽东看到后,专门批示表扬,建议以后都这么做,因为这样能让读者更清楚新术语的含义。这件事虽小,却反映了他对语言精准性的关注。在外交场合,他也常通过语言展现智慧。提到“China”和“Chin”的联系,既展示了他对英语的掌握,也通过历史典故拉近了与外宾的距离。这种表达方式,接地气又不失深度,让人印象深刻。

毛泽东的语言智慧,还体现在他如何用历史来类比现实。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开创了大一统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国家重建,力图凝聚民族力量,走向现代化。他提到秦始皇,不是为了赞美封建帝王,而是借历史表达新中国统一与强大的决心。那一刻,人民大会堂里的气氛,因这句话而多了几分厚重。外宾或许听出了弦外之音: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面向未来的雄心。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贯穿了毛泽东一生的思考。 会见之后,毛泽东继续关注外语学习和国际交流。1970年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重要性越发凸显。他多次在会议上鼓励干部学外语,自己也坚持读英文书籍,案头常放字典,上面写满批注。他虽然没达到流利的程度,但从不放弃,晚年还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英语学习,不只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战略眼光。他知道,语言是了解世界的工具,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他的努力,带动了不少人投入外语学习,为中国后来的开放打下了基础。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留下的思想和实践,依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