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1945年冬天,哈尔滨市道外区居民李秀荣在街头发现了一个4岁的日本男孩,当时正值日本战败,许多日本侨民撤离时遗弃了年幼的孩子。 这个男孩身体虚弱,衣着单薄,李秀荣和丈夫决定将他带回家中,他们给孩子取名赵连栋,从此开始了长达47年的收养生活。 李秀荣家当时经济条件并不好,丈夫在菜市场卖菜为生,但他们还是尽力照顾这个养子,让他和亲生儿女一样上学读书。 据邻居回忆李秀荣的叔叔曾在日占时期遭到日军迫害,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这个无辜孩子的照顾。 赵连栋在这个中国家庭长大,学会了东北话,接受了中国文化教育,他在当地小学读书,成绩还不错,经常拿奖状回家。 1950年代初,中国政府曾组织过日本遗孤的遣返工作,但李秀荣夫妇选择继续抚养赵连栋,没有送他回日本。 随着年龄增长赵连栋开始对自己的身世产生好奇,1980年代中日关系改善后,他萌生了寻找日本亲人的想法。 1992年,51岁的赵连栋决定回日本寻亲,李秀荣虽然舍不得,但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还给他准备了路费和新衣服。 赵连栋到日本后,通过相关机构找到了自己的日本亲属,他的生父早已去世,但还有其他亲戚在日本生活。 1994年,赵连栋将妻子和儿女都接到了日本,全家定居在东京,从那以后他很少和哈尔滨的养母联系。 据当时道外区的居委会记录,李秀荣曾多次托人向日本的赵连栋带话,但回音很少,她生病住院时,也没有得到养子的探望。 李秀荣晚年身体不好,经常卧病在床,邻居们说她还是会关心赵连栋在日本的生活,经常询问日本的天气情况。 2003年,李秀荣去世,她去世时,赵连栋没有回来参加葬礼,老人的遗物中还保留着赵连栋小时候的照片和奖状。 这个案例在当时的媒体上引起了一些关注,有记者联系到赵连栋在日本的住址,但他拒绝接受采访,也不愿意谈论中国养母的事情。 根据官方统计战后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大约有2800人,其中绝大多数都被中国家庭收养,很多养父母都有过类似李秀荣的经历。 这些日本遗孤长大后,有的选择留在中国,有的回到日本寻亲,回到日本的遗孤中,对中国养父母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有些遗孤回日本后依然和中国养父母保持联系,定期寄钱回来孝敬老人,但也有一些人像赵连栋一样,回到日本后就断了联系。 日本政府从1980年代开始,设立了专门机构帮助遗孤寻亲,同时也给予回国遗孤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就业帮助。 但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让很多遗孤在日本的生活并不容易,有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回国遗孤在日本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 现在哈尔滨道外区还有很多老人记得李秀荣和赵连栋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善良没有得到回报的例子,也有人说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真谛。 李秀荣生前曾对邻居说,她不后悔收养赵连栋,她认为孩子是无辜的,大人的恩怨不应该牵扯到孩子身上。 赵连栋现在已经80多岁了,在日本过着普通老人的生活,据日本媒体报道,他很少提及在中国的经历,更不愿意接受相关采访。 你觉得在这种跨国收养的复杂情况下,应该如何看待不同的选择? 信源: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中国养母——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