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西南建委召开了一次会议,某某某登台讲话:“你到西南后,还不知悔改,给群众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为什么给大渡河老船工30元钱?”台下1位沮丧的老者辩解:“当年,他帮助红军渡河,如今生活困难,我帮一下嘛。”
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曾经在革命年代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干部,1965年,他奉命调任西南,担任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初到成都时,他满怀热情,决心为国家的建设尽一份力。
那时的他,虽然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步履坚定,他深知三线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国家在特殊时期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他带着这份使命感,几乎走遍了西南的每一个角落,从工厂到矿山,从农村到工地,他总是亲自下到基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
在宜宾视察一座煤矿时,当地的地委书记沈某前来迎接,两人一见面,老者便热情地握住沈书记的手,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感谢你们的招待,照顾很周到,你们也辛苦了。”
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飘忽,似乎想起了什么。
或许是想起了当年长征时经过的大渡河,想起了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们。
那些船工,有的已经不在人世,有的依然生活在贫困中,他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于是,当他听说一位曾经帮助红军渡河的老船工生活困难时,毫不犹豫地拿出了30元钱,这30元在当时不算小数目,但对于他来说,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
他没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竟会成为别人攻击他的把柄,在会议上,他被指责为“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甚至被扣上了“不知悔改”的帽子。
他感到困惑,更感到痛心,他想不通,为什么帮助一个曾经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人,会变成一种错误。
事实上,这位老者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像他一样的老干部都经历了类似的困境。
他们怀着一腔热血投身革命,却在政治运动中被迫面对莫须有的指责,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伤痕。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不禁要问:为什么善良会被扭曲?为什么真诚会被误解?
或许,答案就藏在人性的复杂之中,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恐惧和猜忌像野草一样蔓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不堪。
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被解读为别有用心;一句简单的辩解,可能被当作顽固不化的证据。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但遗憾中也藏着教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善良的坚守、对真相的追求,永远不该被抛弃。
老者的故事并没有随着那场会议的结束而终结,他的遭遇引起了后人的深思。
在今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才是对待过去最负责任的态度,那些曾经被误解、被伤害的人,他们的贡献和牺牲,终将被历史铭记。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让善良和正义的光芒,照亮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