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产变革的这篇文章值得一看,特别是对合资车企,以及那些正在变革的车企来说。看到后面,发现企业经营还是得学习华为。
原文是14000字,我挑了一些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大概是25%的阅读量。感兴趣的可以看晚点原文。
- 23年底,日产N7已经开发了14个月被紧急叫停,原因是“竞争力不够”“实车不够好看”。最终结论是造型、配置和智能化技术全部大改。
- 首次由合资公司自主开发并主导新车型,然后销往全球。“在新能源车型上,除了基础定位和造型,我们基本能决定 99.9% 的内容”、“不是所有合资公司都能得到这样的信任。”
- 变革的关键在于速度。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 称,拿破仑用一个近乎于物理学的公式表达自己的战略思想:“一支军队的力量,如同力学中的动量,是由质量乘以速度估算出来的。一次迅捷的行军能提升军队士气,增强其取胜的力量。”
- “N7 的智驾要拉到第一梯队”,周锋说。他们马上和 Momenta 谈,不到一个月,2024 年春节后第一周,东风日产就下了预定点。
- 造型也要大改。方向边做边校准,多轮讨论后,N7 的核心标签从 “运动” 变成 “舒适”,要抓家庭用户。
- 东风日产造型团队担心,N7 的 “NISSAN” 标识与日产经典立体外观不同,是平面、发光 LOGO,在日产史上也是第一次。全球品牌看重统一性,但日产高层看完,“很 open 地接受了”。
- 最关键的转折点是 2023 年 4 月。开了 3 年线上董事会后,东风日产邀请时任日产汽车 CEO 的内田诚和执行委员会(日产全球管理层核心,由 CEO 直接领导,包括首席技术官、首席产品官等)来到中国。东风日产在广州花都准备了 30 多辆新车,评估竞品是惯例,往年试完燃油车,日产高层通常冷静地指出不足,但这次试完,对方沉默了。
- 董事会上,东风日产展示了一份报告《中国与全球市场新能源对标》。报告花了大半年,从政策、用户、装备、成本、开发周期等对比。目的只有一个,让合资公司主导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发展,“决策权要交给一线”。“史无前例的合资大授权”。周锋说,因为 “在中国市场成功” 才是合资公司绝对优先的目标。
- 2024 年下半年,东风日产开始引入 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and Sale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体系)改造营销。改造业务也是改生产关系,质疑声不小。 —— 这个词有点熟,似乎在华为见过。
-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 2005 年。在经历了初期的磨合阵痛后,东风日产的中、日团队在松山湖会议上达成共识,颁布了《东风日产共同行动纲领》。这份纲领的核心思想是:摒弃 “中方” 与 “日方” 的身份标签,所有人都是 “合资公司的人”,没有中方团队,没有日方团队,只有一个中国团队。一切行动以 “合资公司利益最大化” 为唯一目标。这为东风日产后来的高速增长奠定了文化基础。—— 松山湖也有点熟。
下面是一些访谈内容:
晚点:什么是 “合同提案”?
周锋:相当于 “承诺函”。今年 2 月,我们召集股东双方的领导开了一次会议,东风和日产的领导听完后都表示认可。他们此时关注的已经不是 TIV 了,而是具体销量。到了 3 月,董事长试驾后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敢干,还要敢想,要用真正的爆款思维去看。
什么叫爆款?不是简单做到第一,而是销量至少要先突破 1 万台。其实当时团队内部定的目标大约是 7000 台,但营销团队开始跳出 TIV 的框架,思考如何实现更高销量,当时营销团队说得比较多的是:第一要有极致的产品力;第二要做到极致的传播力;第三要有极致的渠道力。
后来我们发现,让产品先行,营销就敢想。我们实际上重构了 TIV 模型,硬生生地把市场容量拉宽了。回头看,一些新势力其实做了类似的事情。我去年和其中一家头部新势力的负责人交流,他们也强调不用过多关注 TIV,而是只需关注客户,客户选择了你,自然就能改变市场容量。
晚点:今天所有合资车企都在说要做 “合资新势力”,包括东风日产。如果用三个具体的、可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一家合资新势力是否算成功,你的标准是什么?
周锋: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一个清晰的身份标签可以帮助打开更大空间。对于合资新势力,我们的定义就是把合资体系的积淀融合中国市场敏捷创新,获得更大的决策空间和更敏捷的决策机制。
当然,每个企业可能不同,东风日产的目标是中国最 “家” 的企业,提供满足中国家庭的技术、商品和体验。从现在开始的 3 年内,我对合资新势力初步成功的评价指标的出发点,是基于我们对这个定义的理解。
今天我觉得有 3 个核心指标来检验(合资新势力),第一是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过 50%;第二,智能化水平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第三,出口销量 10 万辆。
晚点:所以有人说,“合资” 本身就是过渡性产物,现在已经不需要合资车企了。
周锋:企业能不能活下来,看优胜劣汰,和资本结构没关系。合资和非合资不是煤油灯和电灯这种替代关系,资本结构差异的本质是资源整合方式的不同。过去几年,我们确实落后了,没跟上市场的节奏,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永远都落后。
晚点:很多车企、尤其是传统车企都在学华为,也包括你们。最初引入华为 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and Sale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体系)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周锋:去年我去新势力车企,学到一个词——“操盘”。营销战场有 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传播(Promotion)。我们原来在油车时代讲究饱和式攻击,大开大合,营销费、广宣费铺天盖地的打。
现在不同了,除了以用户为中心要精准,还要在有了好的产品之后,必须迅速将后面的三个 P(价格、渠道、传播)整合在一起,这种集成式的营销操盘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 IPMS。其中的 “I” 很重要,Integrated 整合,尤其在新能源时代,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营销逻辑从 to B 变成 to C。
晚点:没有大家常认为的合资公司的决策机制问题吗?
周锋:这个问题可能是多数合资企业的痛。但东风日产没有。这个有必要简单回溯一下东风日产的历史。合资公司于 2003 年成立,2004 年中日双方进入了磨合期,次年中国和日本团队最高层在松山湖开会, 反复讨论,确定了东风日产的共同行动纲领,这个会议称为松山湖会议,是企业很重要的发展节点。双方确认合资公司里没有 “中国团队”“日本团队”,有合资公司的中国团队,一切行动以合资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所以,东风日产最大的困难,如同刚刚所说,是团队的共识问题,而不是那些合资公司天然有的通病。这也就是股东双方以及经营团队一旦达成共识, 获得授权后,就能快速释放创造力,解放生产力的原因所在。
晚点:校准认知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周锋:亲自去看一下。我们去年去了华为 8 次。
晚点:最大的共识是什么?
周锋: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坚定的 to C。
IPMS 也好、GTM 也好,都是 to C 路径上的工具。华为是一家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企业,一直在创新、变革,但更重要的是长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神话某一种方法论。
晚点:公司会删帖吗?会查帖子背后是哪个员工吗?
周锋:有意见是很正常的,官方会做一些引导,回应大家我们会如何解决。不能说随便喷,喷完了什么都没改变,那不行。我们和华为等科技公司交流时,他们经常说 “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我们这种勇敢、包容应该更彻底些。
晚点:今天是周六,上午几位部长聊完之后都急匆匆赶去开会,你也是从其他会议结束后赶来的。你们现在周末加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吗?
周锋:我们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时间不够。
现在我们团队基本都是 24 小时待命状态。上次我跟身边的一位领导说,我的手机一直都是开机待命的,他还提醒我:白天手机静音、震动可以,但晚上回到家一定要开铃声模式,随时保持 stand by。他说万一公司有突发情况,无论是凌晨两点还是三点,必须随时能找到我。我说,都开着呢。我们经常晚上 11 点还在开会。
晚点:哪家公司接近你们的目标?
周锋:华为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科技型企业。在车企里,小米、小鹏、理想的科技标签都很鲜明,蔚来的用户服务也很极致。我们应该持续向先进企业学习。
晚点:什么事情会让你受挫?
周锋:我很少受挫。我经常说管理层有时候是一口缸,大家有什么苦水、泪水可以往缸里倒。不如意的地方肯定是有,但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晚点:所以自己默默消化?
周锋:问题只有解决和没解决两种结果,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有多疼、处理多难的事,关键是要解决问题。
晚点:在东风日产的新能源转型上,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周锋:发展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都很清晰了。我们需要时间、需要速度、需要踏实行动。 日产N7是一次不信命的逆风翻盘 东风日产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