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毛主席曾说过: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参考资料:2005-10-17 中国青年报——毛泽东是这样学习历史的) 在中国,孔夫子历来是“万世师表”,他的学说是治国圭臬;而秦始皇,则常被看作暴君,背负着“焚书坑儒”的千古骂名。 谁知,毛主席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瞧不上孔夫子,反而对秦始皇这位争议帝王青眼有加,甚至公开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在毛主席看来,孔子远非圣贤,不过是个“讲空话的”,他直白地指出,孔子的思想很对历代统治者的胃口,所以才被不断加封,地位越来越高,说到底,不过是旧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 毛主席坦言自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认为孔子代表的是行将就木的“奴隶主、旧贵族”,而非当时更有活力的“新兴地主阶级”,因此,他对学术界那些“崇儒反法”的调子,也表现出鲜明的反感。 与此相反,毛主席对秦始皇的推崇几乎不加掩饰,他称赞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这种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也包括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层面,有些甚至“一直沿用下来”。 在毛主席眼中,“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至于那些传统骂名,比如“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毛主席认为,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统一国家的历史功绩。 对秦始皇的这份偏爱并非心血来潮,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沁园春·雪》的发表就已流露出毛主席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评判。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面对部分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批评,毛主席对“焚书坑儒”的理解更进了一步,甚至从中看出了某种“良苦用心”。 1958年,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与历史学家范文澜谈古论今,有人插话提起“秦始皇焚书坑儒”,他立刻反驳道:“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 “我们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 毛主席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历史评价,不如说是一种充满挑战意味的政治宣告。 到了七十年代,随着特殊事件的发生,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认同达到了顶峰,特殊团体借用“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来攻击他,不过,毛主席似乎并不介意这个标签。 1973年,毛主席在会见外宾时坦然宣称:“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这既是对政敌攻击的强硬回应,也是对自己政治路线的再度确认。 毛主席这套“贬孔扬秦”的逻辑,也让学术界的郭沫若日子很不好过,郭沫若的代表作《十批判书》恰恰持有“崇儒反法”的观点,这与毛主席的立场格格不入。 毛主席对此毫不讳言,曾当面批评郭沫若:“你那个《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并且对他书中自称的“人本主义”也颇有微词。 毛主席在1958年那番“超过秦始皇一百倍”的言论,想必让郭沫若感到了“惊悸”,预示着他思想上那场“艰难而又苦涩的转弯”已在所难免,尽管特殊年代初期有“要保护郭老”的指示,但在秦始皇问题上,他的处境依然微妙。 1973年,毛主席与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话锋一转就提到了郭沫若,还写了首打油诗调侃他:“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这背后的分量不言而喻。 一个月后,毛主席更是写下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直接点名《十批判书》“不是好文章”,并劝他“少骂秦始皇”,这首诗给了郭沫若巨大的压力。 进一步看,毛主席的“贬孔扬秦”远非简单的历史人物臧否,它更是一种政治哲学和治国思路的体现,他通过重塑历史叙事,为现实中的政治行动寻找历史依据,并以此统一思想。 这种独特的历史观,不仅在当时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向后人揭示了权力、历史与思想之间那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