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7年,延安已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来保卫陕甘宁,陈赓却一句话不说,会上不表态

1947年,延安已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来保卫陕甘宁,陈赓却一句话不说,会上不表态,饭桌上耍幽默,他说:“主席,你调我回来,不够英明!” 1947年3月,胡宗南集结了20万大军准备进攻延安,当时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多人,兵力悬殊达到10:1,中央机关的安全确实面临严重威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正在晋南作战的陈赓纵队调回陕甘宁边区,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 陈赓当时率领的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约2万人,他们刚刚在晋南地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正准备扩大战果继续南进。 3月18日,胡宗南的部队占领了延安,但这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已经安全转移,开始了著名的转战陕北,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与敌人周旋。 陈赓接到调令后并没有立即执行,他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了不同看法:与其回防陕北,不如让他的部队继续南进,直接威胁国民党的后方。 这个建议有一定道理,当时刘邓大军正在准备千里跃进大别山,如果陈赓兵团能够在豫西地区行动,可以有效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陈赓的军事履历让他的建议很有分量,他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北伐战争,还曾经在危急时刻救过蒋介石的命。 毛泽东听到陈赓的建议后很生气,认为他违背了组织纪律,但经过仔细考虑,中央军委还是决定采纳陈赓的部分建议。 最终的方案是:陈赓兵团先配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打一仗,然后再南下中原作战,这样既照顾了陕北战场的需要,又为中原战略做好了准备。 5月,陈赓兵团参加了榆林战役,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歼灭国民党军6000多人,有力支援了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 榆林战役结束后,陈赓兵团立即南下,7月,他们强渡黄河,进入豫西地区,开辟了新的战场。这时刘邓大军也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 陈赓兵团在豫西的行动非常成功,他们先后解放了陕县、灵宝等重要城镇,切断了陇海铁路,有力配合了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到1947年8月,解放军在全国形成了三路大军南征的战略格局: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陈粟大军在豫东作战。 这种战略布局被称为“品字形”攻势,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在国民党军的后方展开了大规模的运动战,迫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 回过头看陈赓当初的建议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按照原计划让他回防陕北,可能就错过了开辟中原战场的最佳时机。 陕北战场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采取运动战的战术,在青化砭、羊马河等地连续取得胜利,完全能够应付胡宗南的进攻。 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前线指挥官的建议往往很有价值,他们对当地情况了解更深入,能够提出更切实际的作战方案。 毛泽东后来也承认采纳陈赓的建议是正确的,他说战争中要允许将领们发表不同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中央军委的决策过程也体现了灵活性,最初的方案是让陈赓回防陕北,但在听取不同意见后,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 这种决策方式在解放战争中经常出现,比如淮海战役的规模也是在战斗过程中逐步扩大的,最初只是华东野战军的一个局部战役。 陈赓兵团南下后的战果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他们在豫西地区站稳了脚跟,为后来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陈赓兵团配合刘邓大军解放了河南大部分地区,1949年,他们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了江西和湖南。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信源:陈赓“叫板”毛泽东:调我西渡黄河不英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