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泳世锦赛赛程过半,美国队只在跳水捡了块铜,游泳赛场至今挂零,这让向来把“世界第一”挂在嘴边的美国媒体集体沉默。更扎眼的是,7月23日他们在泰国普吉岛集训时突曝“集体食物中毒”,52名选手近一半抱着马桶狂吐,教练组火速向世界泳联递交“医疗豁免”申请,却拒绝公开就医名单和检测报告。三天后,队员又“满血”出现在新加坡,72小时完成从重症到巅峰的医学奇迹,网友直接开炮:这是病毒太懂事,还是豁免太好用? 美国运动员的脸色一直是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巴黎奥运时托里·胡斯克满脸紫红被戏称“紫薯怪”,这次世锦赛前她又晒出同款“高原红”自拍;格雷岑·沃尔什女子100米蝶泳突然飙出54秒60的世界纪录,三年内提升3秒,直接让生理学教科书原地失业。耐人寻味的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数据库显示,2016年里约奥运美国代表团手握162项治疗用药豁免(TUE),数量是中国的3.5倍,哮喘、多动症成了最抢手的“金牌病”。 对比之下,中国队这次被放大镜盯得更紧。国际检查机构(ITA)赛前公布,中国游泳运动员人均被检8.8次,王浩宇一人被抽血验尿13次,覃海洋、杨佩琪各12次;而美澳人均只有4次出头。ITA技术官在新加坡现场演示了实时监控系统:成绩一出来,算法立即给每位选手打分,超过0.7分就自动标记为可疑,想靠“撞大运”混过去基本没戏。 历史数据更扎心。1994年罗马世锦赛,中国泳军狂揽12金后被集体检出兴奋剂,金牌全部没收,成为至今无法抹去的黑点。而美国游泳队至今没有一例在世界大赛被实锤的阳性记录,唯一一次“案底”还是2008年美国国内赛上女子蛙泳选手哈迪,最终还被认定为误服,奥运资格照拿。也难怪网友吐槽:美国队不是不翻车,是翻车也能原地豁免。 现在ITA把“成绩异常”直接当成开瓶器,谁突然提速、谁爆冷夺牌,尿检官就端着杯子等在泳道旁。新加坡泳池里的水依旧清澈,但看客心里那杆秤早已悄悄倾斜:当豁免权成为常规武器,再快的成绩也难让人心服口服。屏幕前的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你信科技还是信奇迹。 信息来源: 新华网7月27日《国际检查机构:兴奋剂检查并非随机,与运动员成绩表现高度关联》 中国网7月11日《今年以来中国游泳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查次数最多》 央视网7月11日《今年以来中国游泳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查次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