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226年,曹丕刚去世,长子曹叡继位称帝。众臣请示为曹丕治丧的事宜,曹叡竟拒绝

公元226年,曹丕刚去世,长子曹叡继位称帝。众臣请示为曹丕治丧的事宜,曹叡竟拒绝为父亲送葬,还让曹真、陈群和王朗等人帮他编理由。最终,曹真只能试探性地问:“不然说天气太热?”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长子曹叡登基称帝。正当举国哀悼、众臣筹备丧事之际,曹叡却做出惊人之举:拒绝为父亲送葬,甚至让曹真、陈群、王朗等重臣帮他找借口搪塞。最终,曹真试探着说了一句“天气太热”,这场丧礼不了了之。这一反常行为震惊朝野,也留下千古悬念。 要弄明白曹叡为何拒绝为父亲送葬,得先从他与父母的关系说起。曹叡的母亲甄宓,是曹丕的宠妃,生下曹叡后地位颇高。然而,甄宓最终却被曹丕赐死,死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宫廷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与曹丕宠爱其他妃子有关。不管真相如何,甄宓的死对曹叡打击巨大。他对母亲的感情极深,甚至在继位后特意迁葬母亲陵墓至朝阳陵,还亲自写下祭文,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思念。 反观曹叡对父亲曹丕的态度,就复杂得多。曹丕赐死甄宓时,曹叡年纪尚小,却很可能知道此事。他内心深处可能埋下了一颗怨恨的种子,认为父亲对母亲的死负有责任。等到曹丕去世,曹叡面对父亲的丧事,这种复杂情感或许化作了一种抗拒。他不愿亲自送葬,可能是不想掩饰这份怨气,也可能是借此表达对母亲的忠诚。

除此之外,曹叡继位时的处境也可能影响了他的决定。当时他刚登基,朝局未稳,需要迅速树立权威。拒绝送葬这种出格举动,或许是他故意为之,想通过这种方式震慑群臣,彰显自己的独立性。 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文武双全,他的《典论》至今流传,军事上也打下了魏国的基础。但作为父亲,他对曹叡的影响却不全是正面的。曹丕在位时,宫廷斗争频繁,权力分配并不总公平。曹叡虽是长子,却并非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曹丕曾考虑过其他儿子,比如曹植,这让曹叡的地位一度摇摆不定。这种经历,可能让曹叡对父亲的信任打了折扣。 曹丕的统治风格也未必完全符合曹叡的心意。曹丕喜欢集权,对异己毫不留情,治国虽有成效,却也埋下了一些隐患。曹叡继位后,虽然延续了父亲的部分政策,但也做了调整,比如减轻刑罚、宽待臣民。这或许是他对父亲某些做法的不满,甚至是一种无声的反叛。拒绝送葬,可能正是这种情绪的延伸。

曹叡,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他在位期间,政治上颇有建树,经济也稳步发展,被认为是三国时期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但他的性格却不完美,既有雄才大略,也有争议之处。他喜欢奢华,晚年大兴土木,建了不少宫殿,耗费民力;他还好女色,后宫佳丽众多。这些行为让他的形象多少蒙上了一些阴影。 拒绝为父亲送葬,更是为他的争议添了一笔。在当时讲究孝道的年代,这被视为大逆不道。曹真等人不得不编出“天气太热”的理由,可见此事在朝中引起的尴尬和震动。曹叡明知此举会招来非议,却依然坚持,或许是性格中的固执使然。他可能觉得,作为皇帝,他有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必完全受礼法约束。 不过,这一行为对他的统治影响有限。曹叡在位时,魏国国力并未因此衰退,他依然推行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尽管拒绝送葬让他背上“不孝”的骂名,但他在政治上的能力还是得到了认可。 曹叡拒绝送葬的事,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曹叡对父亲怨恨的体现,是情感上的失控;也有人觉得,这反映了他性格中的偏激,不够成熟稳重。从当时来看,这件事确实让朝臣们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