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

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粟裕:“麻烦老首长给我当个证明人!”

李迎希,1902年出生在河南商丘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家里穷到啥程度?上三年私塾都读不起,只能辍学种地。十几岁时,他在县城当学徒,吃尽苦头。1926年,北伐战争打得热火朝天,他被革命口号点燃,加入农会,1928年又参加商城起义,扛着土枪就上了战场。从那时起,他铁了心跟共产党干革命。 进了红军,李迎希靠着胆大心细和军事天赋,一路往上爬。从游击队队长干到营长,再到1932年当上红军独立师副师长。他打仗有股狠劲,指挥果断,带着部队冲锋陷阵不在话下。可惜好景不长,1932年张国焘搞肃反,他因为嘴硬得罪人,被扣上“第三党”的帽子,关进地牢审了仨月。好在最后真相大白,他被放出来,但副师长的位子没了,改去做参谋,从此跟带兵作战有点疏远。 到了1944年,他随王树声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当上南下纵队4支队参谋长。每天熬夜看地图、定计划,硬是帮部队站稳脚跟。后来他又当上河南军区参谋长,管后勤、排兵布阵,忙得脚不沾地。

解放战争时,他调到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手下干活,先是当8纵22师师长,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1948年,山东兵团参谋长缺人,粟裕点名让他上。他跟王建安搭档,指挥济南战役,硬啃下济南城这块硬骨头,战功摆在那,谁也挑不出毛病。 1955年9月,新中国搞首次授衔,李迎希时任武汉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满怀期待去北京领军衔。以他的资历—红军副师长、山东兵团参谋长—中将妥妥的。可名单一公布,他傻眼了:少将!跟他平级的孔庆德、杨秀山都是中将,咋就他低了一级?原来,三野政治部有人搞错了,说他在山东兵团只是“副参谋长”,总政治部一看资历不够,就把他降了。 李迎希回到武汉,越想越窝火。他盯着授衔名单看了半天,心想:我山东兵团参谋长是粟裕亲自任命的,凭啥说我副职?他坐不住了,翻出老文件一查,果然是正职!他气得拍桌子,决定找粟裕讨说法。那天晚上,他点着灯,写信给粟裕:“老首长,山东兵团参谋长是我干的,现在有人瞎说我是副职,太不公平了,麻烦您给我证明!”信寄出去没多久,粟裕回信了,明确说他是正参谋长,还帮着向军委反映。可惜授衔大局已定,改不了了,他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少将。

不过,中央也不是完全没表示,给他行政6级待遇,比普通少将高,算是个补偿。可这哪能让他心里平衡?开会时,他瞅着自己肩上的少将军衔,再看看别人的中将,心里不是滋味。他跟老战友念叨:“1300多个少将,170多个中将,就因为一个误会,我掉了一级,谁咽得下这口气?”但他没把情绪带到工作上,照样干得一丝不苟。 之后,他继续在武汉军区干活,早起巡营、抓训练,事无巨细。他还推着军区搞新装备、练实战,忙得不亦乐乎。1960年代,他调去当工程兵副司令员,跑工地、看图纸,修桥铺路建工事,愣是把国防工程干得漂漂亮亮。1970年代,他年纪大了,退到二线,住在武汉。每天早上沿江溜达,跟老战友唠嗑,聊聊打仗那会儿的事。他还关心军队建设,翻报纸、提建议,脑子没闲着。1981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9岁。追悼会上,军区领导说他“忠诚革命,功勋卓著”,墓碑上刻着“开国少将李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