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2年大凉山深处,解放军从奴隶主手中解救出一名双眼溃烂的汉人。战士们看他挺遭

1952年大凉山深处,解放军从奴隶主手中解救出一名双眼溃烂的汉人。战士们看他挺遭罪的,问他:你是谁?他虚弱的挤出三个字:“帅士高”。

听到这名字,战士们眼中满是震惊,慌忙炮响驻扎地将此事报告上去,报务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舞,加急电报穿越崇山峻岭直抵北京西长安街的中央军委。

1935年5月25日凌晨,大渡河咆哮的浊浪中,十八名红军勇士蹬着晃晃悠悠的渡船,在枪林弹雨里攻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当时站在船头拼命划桨的当地船工里,有个被红军称为"帅老幺"的汉子,正是眼前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

当年中央军委专门通令嘉奖的十八勇士名单里,始终有个空白位置属于这位没有留下全名的船工。

当年红军抵达安顺场时面临的绝境超乎想象,蒋介石调集重兵布下天罗地网,扬言要让"朱毛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

大渡河宽度足有三百米,汛期水流速度超过每秒四米,河底暗礁密布如同刀丛剑树。

当地流传着"五月涨水不渡船"的民谚,就连常年撑船的老船工都不敢在这种鬼天气下水。

正是帅士高带着堂弟帅仕堂等七名船工,在红军承诺"解放受苦人"的感召下,冒着枪林弹雨往返摆渡七次,硬是把三千多名红军将士运送到对岸。

有支红军小分队过河后发现有敌机侦察,特意折返岸边帮船工们藏好船只,此事让当地百姓记了几十年。

国民党追兵火烧安顺场的消息传来时,帅士高正躲在彝海附近的山洞里,他亲眼看见红军战士宁肯饿着肚子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女红军把最后半块青稞饼分给生病的老阿妈,让他为之触动。

当解放军剿匪部队进山时,他拄着竹棍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三天三夜,只为找到当年那些"穿灰布军装的好心人"。

当年和他并肩摆渡的船工帅仕堂后来回忆,红军临走前硬塞给他三块银元,还帮他家挑满三缸水,这些往事在彝族村寨里代代相传。

十七年过去,当年意气风发的船工已成为满头白发的盲叟,但解放军战士们从他残缺的门牙和右肩凹陷的旧伤认出了这位传奇人物。

卫生员小心翼翼清理他溃烂的眼部时,老人突然抓住医生的手腕:"左舷第三桨要往外偏!"这句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行船口诀,让在场所有人红了眼眶。

当地政府后来在彝海结盟纪念碑旁立起"红军船工帅士高"的纪念牌,碑文记载着他带领船工队运送红军过河时,右手中指被礁石撞断至今未能痊愈的事迹。

中央军委收到捷报当天,周恩来总理特意嘱咐西南军区领导:"一定要找到这位老船工,当年没有他们,哪来的十八勇士!"

然而,当调查人员辗转找到帅士高的后人时,发现他始终保持着红军时期的习惯,家里堂屋正中央挂着褪色的红军标语,床头木箱里珍藏着半块印有五角星的搪瓷缸。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萧华将军重走长征路时专程拜访帅士高,握着老人的手说:"你们才是大渡河上真正的英雄!"

如今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船工们使用的斑驳渡船,展柜玻璃上总有人留下感动的指纹。

历史学者考证发现,帅士高家族三代都是大渡河船工,他的孙子帅飞云后来担任景区渡船驾驶员,每天载着游客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当我们凝视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十八个年轻战士在渡船上振臂高呼,千万别忘记船舷边那些古铜色皮肤的身影,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湍急河流中筑起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