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北伐军团长鲍靖中听说抓到一个共 党,他兴冲冲地走进审讯室。却意外地发现,黑洞洞的枪口下站立的竟是当年黄埔军校的恩师。
周恩来,1898年出生在江苏淮安,家境清贫,幼年丧母,随伯父辗转东北求学。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出众,常常牵头学生会活动。1917年,他东渡日本留学,接触进步思想,1919年回国投身五四运动,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创办《觉悟》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理念。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旅欧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旅欧共产主义小组。1924年回国后,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负责政治教育,讲授民族解放与革命理论,深受学生敬重。他常在课堂上分析国际形势,结合中国国情,激励学生为国家独立奋斗。1925年,他指挥部队参与东征,攻克淡水城,展现军事才能。1926年底,他调往上海,担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负责筹备工人武装起义。他深入工厂,组织罢工,培训纠察队,筹措武器,为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做准备。工作繁忙时,他常熬夜制定计划,桌上堆满地图和文件。 鲍靖中,广东大埔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期间深受周恩来教导。他认真听课,记录革命理论,操场上刻苦训练,刺刀术尤为出色。1925年,他随军参与东征,在惠州战役中表现勇敢,击退敌军包抄,获提拔为营长。1927年,他升任北伐军第一军某团中校团长,驻守上海浦东,负责巡查和维持军纪。他身着军装,佩戴手枪,带领士兵巡逻街头,管理弹药库,保持部队纪律严明。 1927年4月12日清晨,上海的局势已经像绷紧的弦。北伐军第一军某团驻地接到报告,抓获一名“共党嫌疑人”。鲍靖中作为团长,接到消息后立即前往审讯室。他以为这是一次立功的机会,毕竟“清党”命令已经下达,抓捕共党分子是军中头等大事。审讯室里,士兵持枪看守,气氛紧张。鲍靖中推门而入,看到被押之人,顿时愣住。那人身着灰色长衫,双手被绑,站姿挺拔,正是他在黄埔军校的恩师周恩来。鲍靖中认出周恩来后,挥手让士兵放下枪口。他上前询问周恩来为何出现在上海,周恩来回答是为了工人运动坚持战斗。鲍靖中沉默片刻,命令士兵离开审讯室。他从角落取出一套士兵军服,递给周恩来,指示他换上,然后亲自带他穿过营房后院,绕过岗哨,来到一条通往火车站的小巷。周恩来整理衣帽,迅速离开,消失在晨雾中。鲍靖中的这一举动冒了巨大风险,因为私放共党嫌疑人可能导致他仕途尽毁,甚至被追究责任。 这段经历发生在“四一二”政变的高压背景下。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周恩来作为总指挥,组织纠察队夺取敌方武器,成立临时政府。但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早已密谋反共,工人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白崇禧的部队便进驻上海,缴械工人纠察队。4月11日深夜,青红帮匪徒伪装成工人,袭击纠察队驻地,北伐军第二十六军趁机缴械工人。次日清晨,工人抗议被缴械,举行万人集会,第二十六军向请愿群众开枪,酿成宝山路血案。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共产党人被大肆搜捕。周恩来此前已被第二十六军扣留,因军党代表赵舒斡旋得以脱险,但次日又被第一军抓捕。鲍靖中选择放人,源于他在黄埔军校受到的革命教育,以及对周恩来的敬仰。 周恩来脱险后,继续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他秘密联络工人纠察队,安排被捕队员的营救,组织幸存者转移。5月,他乘船前往武汉,参与筹备南昌起义,为革命保存力量。上海的白色恐怖愈演愈烈,北伐军设卡搜捕,工人运动转入地下。周恩来在武汉继续组织革命活动,领导南昌起义,点燃武装反抗的火种。他的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逆境中的韧性与智慧。 鲍靖中因放走周恩来,受到上级猜忌,军中地位下降。他被调往偏远部队,生活条件艰苦。抗战期间,他带兵作战,腿部受伤,伤口感染,行动不便。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军职,回到南京家中,过上平民生活,靠微薄积蓄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始终记挂这位黄埔旧生。1956年,他委托南京同志寻找鲍靖中,写信表达谢意。1957年,周恩来赴南京视察,亲自登门拜访,叮嘱当地政府安排鲍靖中女儿的工作,调回南京陪伴。鲍靖中晚年生活简朴,1970年病逝于南京。 周恩来的脱险离不开他在黄埔军校建立的人脉与威望。他在军校期间,不仅传授革命理念,还以行动感染师生。他的课讲得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常常让学生们热血沸腾。即便在“整理党务案”后被排挤出黄埔,他依然得到学生们的尊重。鲍靖中作为黄埔学员,深受周恩来影响,相信他追求的是民族大义。这种信任促使鲍靖中在关键时刻选择放人,冒着风险保全了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