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冯玉祥应蒋介石之邀到徐州谈军务,这是在徐州火车站被摄像师抓拍到的一幕。
冯玉祥1882年出生在安徽巢县,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淮军老兵,靠微薄军饷养活一家子。冯玉祥小时候跟着父亲在保定混日子,11岁就当兵,扛枪、站岗,从最底层的兵开始干起。他个子高大,训练场上亲自带着士兵跑操,吃饭睡觉都跟弟兄们一起,烟酒不沾,纪律抓得死死的。1914年他信了基督教,自称“基督将军”,军队里禁烟禁赌,士兵们都挺服他。1924年北京政变,他倒戈直系军阀,改编部队叫国民军,占了甘肃、陕西、河南,兵力涨到42万,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头儿,手握重兵,野心也不小。 蒋介石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家里做生意,日子过得还行。他早年去日本学军事,加入同盟会,跟着孙中山干革命。1926年他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管着第一集团军,50万兵力,控制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这些富庶地方。蒋介石会来事,擅长拉帮结派,分化对手,总是想着怎么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他军装穿得板板正正,检阅部队时总带着一股子威严,底下人都不敢怠慢。 阎锡山1883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家里有钱,读过书,还去日本士官学校镀过金。1911年辛亥革命,他顺势占了山西,后来又拿下京津,手下第三集团军有30万人。他为人精明,喜欢在各方势力间玩平衡,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利益。李宗仁1891年出生在广西桂林,家里是武人出身,他和白崇禧搭档,搞了个桂系,第四集团军也有30万人,占着广西、湖南、湖北。他身板瘦,指挥打仗时喜欢冲在前头,部队实战能力很强。这四个人,个个都是民国军政圈的大佬,互相掰腕子,决定着国家的走向。 1927年6月,冯玉祥应蒋介石邀请,坐火车到了徐州。国民政府刚成立,北伐还在打,宁汉对立闹得不可开交。冯玉祥和蒋介石在徐州碰头,主要是商量怎么继续北伐,把北方军阀收拾干净。冯玉祥带着西北军的42万人,地盘在西北,根基深厚,想借着北伐把自己的势力再往外扩一扩。蒋介石手握50万大军,占着东南富地,想把冯玉祥拉过来,稳住自己的老大地位,同时削弱其他军阀。这次会面,表面上两人谈得不错,冯玉祥还公开支持蒋介石在宁汉对立里的立场,同意一起干北伐。但实际上,俩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冯玉祥盯着地盘,蒋介石想着怎么把所有人都捏在手里。这场会面就像走钢丝,表面和气,底下全是算计。徐州站台上的照片,定格了他们短暂的“友好”,但谁也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会谈后,冯蒋关系看起来还行。1928年,冯玉祥去了南京,当了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算是跟蒋介石绑得更紧了。蒋介石还专门跑去开封,冯玉祥的大本营,俩人拜把子,换了兰谱,蒋送了把佩剑,冯回了副马鞍,搞得跟亲兄弟似的。但好景不长,1928年底,国民政府开编遣会议,事情开始不对劲了。当时国家财政吃紧,军队太多,养不起,得裁兵。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50万,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42万,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30万,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30万,大家都想让自己少裁点,别人多裁点。 冯玉祥提出个方案,第一、第二集团军各编12个师,第三、第四集团军各编8个师。这方案明摆着对他和蒋介石有利,阎锡山和李宗仁肯定不干。阎锡山甩出另一套方案,第一、第二集团军各编10个师,第三、第四集团军还是8个师,中央再多控6到8个师。这方案看着对阎锡山没啥好处,但中央是蒋介石说了算,这不就是变相给蒋加兵吗?阎锡山这招高明,他就是要挑拨蒋冯关系,让他们窝里斗。李宗仁看明白了,立马支持阎的方案。蒋介石一看对自己有利,赶紧点头,冯玉祥的方案没人搭理,直接被晾在一边。 冯玉祥气得不行,觉得蒋介石不地道,耍心眼。他在日记里写,蒋介石光会玩权术,没一点真诚,先拉着这人打那人,再拉着那人搞这人,压根不是长久之计。他一气之下辞了南京的官,回了开封,从此跟蒋介石翻脸。阎锡山这手玩得漂亮,蒋冯联盟就这么裂了。蒋介石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中了套。阎锡山和李宗仁压根没打算真执行这方案,冯玉祥更是不可能配合,裁军最后成空话,大家只能靠打仗解决问题。 蒋介石没了冯玉祥这个强援,日子不好过了。1929年起,阎锡山、李宗仁接连发难,蒋介石忙着四处应付,国民政府内部乱成一锅粥。冯玉祥虽然还握着西北军,但想再联合其他势力搞蒋介石,没能成。1930年代,他试了好几次,折腾来折腾去,地位越来越边缘。1948年,冯玉祥坐船回国,半路上船着火,他没逃出来,死了,66岁。蒋介石一直掌权到1949年,国民政府垮了,他跑去台湾,1975年病死。阎锡山守着山西,1960年在台湾去世。李宗仁跑去海外,1969年回大陆,1970年病死北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