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3日下午,下野的蒋介石乘火车离开南京。临走时,送行的人并不多,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等大员一个没来,显得极为冷清。
蒋介石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家里穷,母亲拉扯他长大。年轻时他跑去日本学军事,加入了同盟会,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他跟着孙中山混,慢慢在国民党里站稳脚跟。1924年,他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带出一帮忠心的军事骨干,算是为后来的权力打下了基础。1926年,他被推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带着北伐的雄心,要把北洋军阀扫平,统一中国。那时候,北伐刚起步,他风头正劲,谁也没想到一年后会这么落魄。就在这节骨眼上,他认识了李宗仁。1926年春,李宗仁带着桂系第七军到广州,找蒋介石谈北伐的事。蒋介石很看重李宗仁的部队,给了不少钱和武器,还亲自宴请,摆出一副拉拢的架势。没多久,蒋介石提出跟李宗仁拜把子,结为异姓兄弟。两人关系一度亲得像穿一条裤子,北伐路上并肩作战,配合得还算默契。可蒋介石这人,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他的野心不只是打北洋军阀,还想把国民党攥在自己手里。1927年初,国民党开会,蒋介石被撤了几个要职,权力被削得七零八落。他急了,想拉李宗仁的桂系帮他撑腰。可李宗仁不是傻子,他看得出蒋介石想独揽大权,自己只想保住桂系的地盘,没打算当谁的马前卒。武汉那边也找李宗仁,想拉他反蒋,但他觉得北伐要紧,不想窝里斗。可到了1927年,蒋介石在徐州战役吃了败仗,桂系却袖手旁观,蒋介石心里开始不爽。他觉得李宗仁不仗义,暗地里已经把桂系当成了威胁。到了8月,李宗仁跟白崇禧、何应钦联手,逼得蒋介石不得不下野。这一下,兄弟情谊彻底掰了。 1927年8月13日下午,蒋介石在南京下关火车站登上火车,准备离开。站台上冷冷清清,送行的人屈指可数。往日里围着他的高官显贵,这回一个都没来。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这些平日里跟他称兄道弟的大员,全都不见踪影。站台边只有几个低级幕僚,站得远远的,低声议论几句,没人敢上前搭话。蒋介石带着几名随从,提着简单的行李,默默上了火车。火车开动,南京城渐渐远去,站台上只剩一片空荡。这场景,像是给蒋介石的失势画了个句号。没人送行,不只是因为他失势,更因为他平时做事太独,树敌太多。蒋介石这人,从来不是靠人缘吃饭的。他在北伐时风光无限,可私底下,他的专断和猜忌让不少人寒了心。桂系这回带头逼宫,摆明了不给他留情面。白崇禧和李宗仁在龙潭战役中大出风头,桂系的势力蹭蹭往上涨,蒋介石这时候却只能灰溜溜离开。火车上的他,恐怕已经在盘算怎么东山再起了。这场冷清的送别,不是结束,而是权力斗争的新起点。 蒋介石下野后,没闲着。他跑到上海,住进租界的一栋洋房,表面低调,背地里却忙着联络旧部,筹划复出。1927年9月,他还跑了一趟日本,跟那边的政客拉关系,为自己铺路。果然,1928年1月,他又当上了总司令,卷土重来。第一件事就是收拾桂系。他派兵削弱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恨不得把桂系连根拔起。1929年,他以“谋叛”为名,派人盯着李宗仁,打算来一出暗杀。可李宗仁也不是吃素的,早就闻到了风声,几次都躲了过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上下都在骂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李宗仁又趁机联合其他势力,逼得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到了1936年,蒋介石卷土重来,调了十万兵想干掉桂系,可日本侵华的事闹得太大,内战打不下去,这事就搁置了。1949年初,李宗仁和新桂系再次发力,第三次把蒋介石挤下台。这回,蒋介石彻底不甘心了,退到台湾后,还派特务盯着李宗仁,几次想下黑手。1948年,他让保密局在南京、武汉等地布下眼线,监视李宗仁的行踪,伺机行动。可李宗仁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靠的不仅是运气,还有他自己的机警。1949年11月,李宗仁借口看病去了香港,年底飞到美国,开始了16年的流亡生活。在美国,他住在一间普通公寓,生活简单,经常跟朋友通信,聊的都是对故乡的想念。他几次派人到北京,送去珍贵的字画,表达回国的愿望。周恩来收到消息后,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但一直没断了联系。1965年,周恩来安排李宗仁先去欧洲,避开蒋介石的特务。7月17日,李宗仁从巴基斯坦登上专机,辗转回到北京。一下飞机,他看到的是新中国的繁荣景象,16年的漂泊终于画上句号。蒋介石则在台湾继续掌权,直到1975年去世。李宗仁晚年定居北京,1969年因病去世,算是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