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

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画竟然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罗中立1948年出生在重庆璧山县,家里条件普通,父亲是个纺织厂工人,平时喜欢画点山水画。小时候,罗中立就爱蹲在旁边看父亲拿炭笔勾勾画画,这让他对画画有了兴趣。1964年,16岁的他考进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跟着老师学画,功底打得扎实。1968年毕业后,他没直接搞艺术,而是被分到四川达州钢铁厂当维修工。白天修机器,晚上画工友和田野,攒了一堆画稿。那十年,他没放下画笔,还给厂里领导画肖像、搞连环画,赚点小钱。虽然日子苦,但这些经历让他跟劳动者的生活贴得更近,后来画《父亲》时全用上了。 1977年,高考恢复,29岁的罗中立抓住机会,考进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比同学大不少,但学得特别认真,尤其喜欢现实主义,画农民生活的细节时总是一遍遍改。他那股子钻劲儿,注定要干出点大事。 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来了,罗中立觉得这是个机会,得画点真东西。那年暑假,他回大巴山农村,天天看农民干活,记笔记。有一天,他在村口看到一个老农,头裹白布,手拿破碗,眼神又深又韧,那张脸一下子撞进他心里。回学校后,他在小画室里铺开一张超大的画布,长2.16米,宽1.52米,开始画这个老农。 他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细到不行:老农脸上的皱纹像沟一样深,皮肤黑得发亮,鼻子上还有颗痣,嘴里剩一颗牙,手里的破碗边全是裂纹。画了好几个月,他连毛孔和汗珠都画得清楚,背景就用简单的黄土色,特别有力量。画刚开始叫《我的父亲》,后来改成《父亲》,听着更接地气,也更有共鸣。 1980年秋天,美展在北京开幕,《父亲》挂在展厅中间,那大块头画面一下就抓住所有人眼球。观众盯着看,有的说这老农像自己家里人,评委也夸技术牛、感情深。500多幅作品里,《父亲》拿了一等奖。展览后,中国美术馆花400元买下这画——注意啊,这里得说清楚,权威资料显示是400元,不是传说的2400元,可能是当时传错了数字。对一个学生来说,400元不少了,但跟这画后来的价值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不久,《父亲》就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那真实劲儿和震撼力,没人能抗住。 《父亲》能成镇馆之宝,不是运气,是真有料。首先,技术上没得挑,罗中立把老农画得跟真人似的,每条皱纹都有故事,细节控看了都服气。其次,感情太真了。那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农民的生活苦,大家看了这画都能找到共鸣,像在看自己的爹。画里没花哨东西,就是一个老农、一只破碗,却能打到人心里去。最后,它还赶上了好时候,80年代大家都在反思现实,这画正好戳中了那个点。所以,它不只是画,是历史,是感情,是那个年代的缩影。 《父亲》火了,罗中立也没闲着。1982年,他毕业留校当老师,教学生怎么观察生活。1984年,他去比利时学西方画法,回国后把新东西融进自己的画里,风格更宽了。他一直画农村,像《大巴山》系列里的《喂食》《春雨》,都被国内外博物馆收了。1998年,他当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搞教学改革,还设了罗中立奖学金,帮年轻艺术家。他用艺术和教育,一直在传递对土地和人的感情。 《父亲》作为镇馆之宝,后来在各种大展上露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标杆。罗中立和这幅画,一起写下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硬核篇章。 这画不只是挂在美术馆里好看,它还提醒大家别忘了根。80年代的农民,苦是真苦,但韧性也真强。《父亲》把这种精神画出来了,让人看了既心酸又感动。现在生活好了,回看这画,更能明白那时候的人是怎么熬过来的。罗中立用画笔告诉大家,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可以很接地气,也可以很深刻。 再说一下价格的事儿。开头说是2400元,但查资料发现,中国美术馆实际出价是400元。可能是当时口口相传夸大了,也可能是有人记错了。不管多少钱,这画的价值早就不是钱能衡量的。有人估算,现在《父亲》的市场价能上亿,但它挂在美术馆里,不是用来卖的,是给所有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