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去世后,她的秘书赵炜向中央提出了四个要求。然而,中央回应称:“即便我们同意,人民也不会同意!” “等我走了以后,就把骨灰撒掉,别留着,也别搞那些仪式了。”邓颖超气息微弱,她艰难地把秘书赵炜叫到身边,缓缓说道。沉浸在深切的哀伤里,赵炜强忍着眼中的泪水。凭借着对邓颖超的深切理解与崇高敬意,她郑重地向中央转达了邓颖超生前留下的四个要求。 邓颖超排在首位的要求,就是不在家里举办吊唁活动。她一辈子都秉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最终,经过慎重考量,中央做出决定,不在西花厅正式发布通知召集人员吊唁,而是在西花厅悬挂邓颖超同志的遗像,让亲朋好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以自发的形式前来,表达他们的哀思与缅怀。 第二个要求是不搞遗体告别仪式。邓颖超一生豁达,她认为人死后就应该回归自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仪式。她希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邓颖超同志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正是因为她这般无私的奉献、坚毅的担当以及崇高的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矗立起了一座崇高且永不磨灭的丰碑,赢得了人们深深的敬重与由衷的爱戴。 尽管她生前秉持着一贯的简朴作风,并不希望身后事大操大办、给他人增添麻烦,经过中央全面且审慎的权衡评估,深切认识到邓颖超同志在妇女解放运动的伟大事业等众多关键领域,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劳。 举行一场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是对她一生功绩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的表达。对于这个要求,中央无法同意。 第三个要求是,邓颖超不希望工作人员守灵。她始终把关怀播撒在身边每个人身上,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也不想因自己的离世让工作人员辛苦操劳。 但是,工作人员们与邓颖超同志情谊深厚,他们内心满是不舍,期望能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紧紧相伴,在她离去后为其守灵,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深切眷恋与敬意。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对邓颖超的一种报答,也是表达自己敬意的方式。所以,中央也没有同意这个要求。 第四个要求是不要麻烦外国友人来北京吊唁。她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丧事而给外国友人带来不便。她总是以大局为重,考虑问题十分周全。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中驻日大使馆设立灵堂,让日本朋友能够寄托哀思。这样既满足了外国友人表达敬意的需求,又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多的麻烦。 邓颖超同志用她89载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乐章。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时期接触进步思想开始,她便以满腔热忱投身革命洪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在长达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无论是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还是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妇女工作,还是建国后的外交事业,她都倾注了全部心血,用毕生精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邓颖超:个人名利淡如水》 人民网|《关于“1992年7月11日 邓颖超逝世”》 文|何夕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