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甲午战争中唯一的一场胜利,清军为何能在摩天岭大败日军? 提起甲午战争,不少人想起

甲午战争中唯一的一场胜利,清军为何能在摩天岭大败日军? 提起甲午战争,不少人想起的都是黄海海战的悲壮、平壤失守的狼狈,清军在这场战争里输得几乎抬不起头。 可就在这一连串溃败中,辽东摩天岭却硬生生杀出一场胜仗——日军精锐第10旅团攻了两个多月,愣是没拿下这座山头,反而被清军揍得丢盔弃甲。 这场胜利到底凭什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赢就赢在清军这次把“笨办法”用到了极致。 先得说说当时的烂摊子。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后,清军一路从朝鲜退到辽东,日军像饿狼似的追着打,连旅顺、大连都丢了。 摩天岭位于辽阳东南,是日军进攻奉天(今沈阳)的必经之路,要是这道关被突破,整个辽东就无险可守。 当时守摩天岭的清军,是聂士成带领的武毅军,满打满算也就三千多人,装备还大多是老式步枪,跟日军的新式快炮比起来,简直像拿木棍对钢刀。 可聂士成偏是个不信邪的硬骨头。这河北汉子打小在军营长大,从平定捻军到抗击法军,硬仗恶仗见得多了。 接手摩天岭防务时,他没急着修堡垒,先带着亲兵把山头摸了个遍。 摩天岭海拔不算高,但山势陡峭,两边是深沟险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能往上爬。聂士成拍着大腿说:“这地形,就是老天爷给咱们的盾牌!” 他的第一个妙招是“靠山吃山”。士兵们拿着锄头、铁锹在山腰挖壕沟,把挖出的土堆成胸墙,每隔几步就修个射击孔。 山顶上更绝,他让人把大树锯断,留着半米高的树桩,上面削尖了朝外,密密麻麻像刺猬的尖刺,日军往上冲就得先闯过这道“树桩阵”。 更狠的是,他在小路两侧的草丛里埋了不少土地雷——这玩意儿是清军从洋人那学的,虽然威力不大,但炸不死人也能炸断腿,把日军吓得步步惊心。 光守还不够,聂士成最擅长的是“以乱打乱”。 日军白天进攻时,清军就躲在壕沟里放冷枪,等日军靠近了就扔手榴弹,逼得他们攻不上来。可到了晚上,聂士成带着敢死队摸下山,专挑日军营地薄弱的地方下手。 有次趁着月色,他们摸到日军炮兵阵地,一顿手榴弹炸得人仰马翻,还顺手牵走了两门快炮。 日军被折腾得白天不敢进攻,晚上不敢睡觉,没过半个月就熬得眼窝深陷,锐气全没了。 更关键的是,这支部队憋着一股气。 之前清军一路败退,士兵们早就窝着火,聂士成在战前对大家说:“咱丢了朝鲜,丢了旅顺,再把摩天岭丢了,对得起家里的爹娘吗?” 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炮弹在身边炸响时,他站在山头指挥,衣服被弹片划破了都没退后半步。 士兵们见主将这么拼,也跟着玩命,有个叫徐邦道的将领带着残兵赶来支援,两支部队合在一起,硬是把日军一次次冲锋压了下去。 日军这边反倒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他们打惯了胜仗,压根没把清军放在眼里,觉得摩天岭就是块嘴边肉。 第10旅团长大岛义昌下令强攻,让士兵端着刺刀往上冲,结果正好撞进清军的火力网。日军的快炮在山地里施展不开,炮弹大多落在空地上,清军躲在工事里伤亡很小。 有次日军好不容易冲到半山腰,清军从山顶推下滚木礌石,砸得他们哭爹喊娘,退下去时丢下了几百具尸体。 这场仗打了两个多月,日军前后发动十几次进攻,死伤上千人,愣是没踏上摩天岭主峰一步。 等冬天来了,辽东下起大雪,日军的粮草和棉衣都接济不上,大岛义昌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只能咬牙下令撤退。 消息传到北京,光绪皇帝都松了口气,下旨嘉奖聂士成“勇冠三军”。 可这场胜利终究没能改变甲午战争的结局。 清军只有一个聂士成,只有一座摩天岭,其他战场照样一败涂地。但摩天岭的胜利告诉我们:不是清军天生不能打,而是太多将领要么贪生怕死,要么墨守成规。 聂士成用地形、勇气和脑子,把一场必败之战打成了胜仗,这背后藏着的,是清军本该有的样子——只要上下一心,哪怕装备差、兵力少,也能打出中国人的骨气。 后来有人说,摩天岭的胜利像黑夜里的一点星火,虽然微弱,却让国人看到清军并非不堪一击。聂士成在战后说:“守土有责,死战而已。” 这话听着简单,可在那个处处溃败的年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