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

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三轮车,他立即走上前接过车把,亲自驾驶三轮车穿梭在温泉区的道路上,这张照片成为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见证。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59年,广州从化温泉村的村里并不缺水,天然温泉从山下流过,水汽终年袅袅,村民却仍得绕过几个山头,去几公里外的流溪河洗澡。 原因很简单,温泉水虽近,村里却没有一座公共澡堂,这天一早,周恩来总理在下乡途中经过温泉村,恰巧发现了这种事情的发生。 总理停下了脚步,径直走进村里并来到了温泉流经的水渠边,看着一位村民蹲在溪水旁擦洗衣物,手脚冻得发紫。 他没有提出质疑,也没有安排立即开会,而是让身边人查清了温泉水源的分布、地势、水温与可行性,很快,确认这个村确实因为缺乏设施,无法用上这眼热水泉。 消息很快传开,周总理拍板当地必须在两个月内建成一座150平方米的公共温泉浴室,免费向村民开放,选址靠近村口,接近泉源,方便村民就近使用。 没有仪式,也没有文件宣布,他只是站在村口一棵老榕树下说完了这事,然后就离开了,施工第二天就开始动工,调配的材料从县里运来,设计图纸现场修改,按照“够用、耐久、方便”的原则执行。 村民们第一次看到政府办事可以这么快,也第一次有了这种“问题说出来,立刻就有人解决”的新体验,那天之后,村民们开始悄悄在心里传着一句话:“这趟不是来看的,是来办事的。” 施工如期推进的同时,周总理依旧照常走访,每天清晨六点,他都会一路直奔村子最深处,即便是路面坑洼,他依旧坚持步行,用脚丈量每一段土地。 某个午后,天气乍暖还寒,他刚从附近学校出来,正准备返回休息,路过通往后山的坡道时,远远看到前方有一辆三轮车在原地打转。 车身后是一名年轻女工,她正奋力踩踏板,车上堆满毛毯和几捆未缝制的布料,后轮不时在沙砾中打滑,几次差点翻车。 路不宽,周总理没有喊人帮忙,也没有呼叫护卫,他快步上前,伸手接过车把,侧身调整方向,低头查看车轮是否卡住石缝,几秒后,他站上脚踏,稳定节奏,奋力踩动三轮车。 坡道狭窄,两边是裸露的泥墙,左转一个弯就是下坡,稍有不慎便可能倾翻,后面,邓颖超带着那位女工小跑跟上。 她没有劝阻,也没有多言,只是默默伸手扶住车尾,女工明显不知所措,紧张地注视着眼前这一幕。 那段路上没有记者,没有摄影师,只有一位随行干部偶然拍下了这一瞬间,当底片冲洗出来后,这张照片没有立刻公开,而是先被送往北京做备案。 直到几年后,它才在一份地方资料中首次出现,随即被不断复制、放大、讲述,照片里的总理并没有看镜头,他低头专注蹬车,眉头紧锁,衣角扬起,汗水浸湿了衣领。 他脚下踩的那段坡道如今早已铺上了水泥,但村民说每次经过那里,他们脑海里都会浮现那个画面。 这件事从未大肆宣传,也未列入任何“重要纪事”,但它在当地流传得最广,有人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觉得国家的干部和他们是站在一边的,不是指手画脚的“上面人”,而是能拉一把、推一把的“自己人”。 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说,那之后他再没听过谁说“干部高高在上”,那种感觉是脚下有尘、手上有茧的人带来的。 十天的走访结束后,周总理离开了从化,但他留下的不仅是那座温泉浴室,也不只是那张照片,更是一种长期未曾体验过的信任感。 而那位踩三轮车的女工,后来被调入区供销社,她一直没忘记那天的事,她说当她看着总理替她蹬车时,只觉得“天塌下来了也有人接着”。 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片段,而是一次行程中的两个高点,它们连接起周恩来对人民生活的具体观察和直接行动,证明了一件事:他不是到基层去看风景,而是到现场解决问题。 (主要信源:周恩来总理在从化温泉:帮工人推三轮车运毛毯——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