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周末又暴出“万点论”和“辞职炒股”的奇观,当然这一点也不奇怪,每每行情稍有好转,

周末又暴出“万点论”和“辞职炒股”的奇观,当然这一点也不奇怪,每每行情稍有好转,有人立马鼓吹大牛,有人要辞职炒股,最终市场会教他们如何做人。 这跟2015年杠杆牛癫狂时刻市场声音很相似。当前市场正上演着一场荒诞剧:机构首席们拿着喇叭呐喊牛市,私募大佬摆出“错过悔三十年”的悲情戏码,连券商PPT都开始用“史无前例大牛市”,另一头却有民间经济学家苦口婆心劝人“回商K上钟”这场冰火两重天的魔幻现实主义,恰恰暴露了A股最顽固的悖论——当所有人高喊牛市时,赚钱难度反而指数级上升。 共识陷阱:机构狂欢背后的利益齿轮 卖方机构集体唱多并不新鲜,但本轮“万点论”的特殊性在于:在实体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分析师们把预期管理玩成了行为艺术。某头部券商否认“沪指8000点”传言却强调长期向好,本质上是在风险提示与客户维护间走钢丝。更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公募此刻的激进唱多,实则暗含新基金发行窗口期的营销诉求——二季度产品募集遇冷,需要制造牛市氛围激活散户申购热情。 情绪钟摆:共识越一致市场越危险 资本市场有个残酷规律:当买菜大妈都在讨论股票时,离流动性拐点就不远了。当前“辞职炒股”现象的复现,恰是市场短线情绪过热的危险信号。数据显示,7月以来证券交易开户数环比激增48%,但其中73%的新户头三个月交易频率达日均2.7次,这种高频追涨杀跌正是散户亏损的主因。即便指数真能冲上万点,过程中也必然伴随剧烈震荡,而普通投资者往往在波动中错失关键买卖点。 认知鸿沟:机构与散户的根本错位 值得玩味的是,高呼牛市的机构们手握两大“作弊器”——量化工具实时监测资金流向,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而散户却赤手空拳在信息迷雾中肉搏。某公募“仰望万点星空”的PPT里3,隐藏着专业投资者心照不宣的认知:牛市从来不是普涨行情,注册制下只有20%的股票能穿越牛熊。当主流资金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新经济赛道时,盲目追逐低价股、题材股的散户注定成为结构性行情的牺牲品。 幸存者偏差:辞职炒股的致命幻觉 那些晒出辞职单的投资者,往往选择性忽略三个冰冷现实:1)职业投资需要每天6小时以上的深度研究,远超996工作强度;2)A股有效交易时间占比不足15%,空仓等待能力比交易能力更重要;3)近三年私募产品清盘率高达37%,专业机构尚且九死一生。更残酷的是,牛市往往是“风险教育延迟兑现期”——2015年那些融资满仓的投资者,直到股灾降临才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理解市场。 站在当下这个魔幻的十字路口,投资者更需要警惕的不是空头的警告,而是多头的狂热。历史反复证明,资本市场从不会让多数人轻松获利,尤其在共识高度一致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