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

[太阳]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没有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添裕) 1953年国庆前夕,一封来自中南海的电报送到了福建永定岐岭,收件人是陈添裕,毛主席亲自邀请他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在当时是天大的荣耀。 可谁也没想到,当受邀的客人站到毛主席面前时,主席端详片刻,竟乐了,握着他的手说:“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 这话里有熟人间的玩笑,也藏着一段24年前的生死之交,故事还得从1929年说起,那年盛夏,毛主席在上杭指导工作时染上了疟疾,发起病来浑身打摆子,身体极度虚弱。 闽西的同志们心急如焚,决定把毛主席转移到群众基础好的永定金丰大山里,于是,化名“杨子任”的毛主席,在粟裕率领的一个连护送下,和贺子珍一起,悄然住进了牛牯扑的农民陈添裕家中。 陈添裕是本地赤卫队员,为人忠厚,对周遭山形地势更是熟稔于心,一家人把“杨主任”和贺子珍照顾得无微不至。 不过,为了绝对安全,组织很快又将他们转移到附近青山下的竹寮里,这竹寮从墙壁到床铺桌椅,几乎全是竹子做的,毛主席很喜欢这里的清幽,还亲手在杉木板上写下“饶丰书房”四个字,挂在门上。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当地一个叫张克识的土豪,向国民党告了密,说牛牯扑藏着“共产党的大官”,1929年9月17日,国民党大埔县保安团六百多号人,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包抄过来。 情况万分火急,粟裕指挥警卫连和永定赤卫团抢占山头,拼死阻击,但敌人实在太多,枪声一阵比一阵近,毛主席必须立刻转移到十里外的雨顶坪村。 就在这节骨眼上,陈添裕带着几个人冲到竹寮,对着屋里高喊:“杨先生,快走,有情况”,贺子珍赶忙收拾东西,而毛泽东则冷静地和陈添裕商量撤退路线。 当时贺子珍已有五个月身孕,行动不便,陈添裕便安排两个队员架着她先走,他自己则扶着虚弱的毛主席,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飞奔。 眼看追兵越来越近,陈添裕不再犹豫,他背起毛主席,在崎岖的小道上狂奔,这一口气,就是整整十里山路,硬是把毛主席安全背到了雨顶坪村。 这次脱险,让毛主席刻骨铭心,第二天,他离开永定,辗转抵达上杭,不久后,便是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古田会议”,毛主席重回红四军的领导核心。 临走前,心思缜密的毛主席给陈添裕等人写了张三块钱的欠条,说革命胜利后可以凭条来找他,二十多年过去,那张欠条早就不知所踪,但“牛牯扑”这个地名,和那个在危急关头背着自己狂奔的农民,却牢牢刻在毛主席心中。 所以,24年后,才有了开头那封邀请电报,陈添裕接到请帖,自然是激动万分,可不巧的是,他妻子当时即将临盆,实在无法远行,情急之下,他只好拜托自己的堂弟陈奎裕代他去一趟北京。 而陈奎裕,正是当年在山下路口负责放哨、看护茶桶给同志们喝水的赤卫队员,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一见面就认出他不是“背过自己”的人。 一段跨越24年的记忆,一个看似小小的认错插曲,背后却是一个领袖与普通人民最真挚的情感连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革命的洪流正是由无数个像陈添裕这样,在关键时刻能豁出性命、背起领袖往前跑的普通人汇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