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航发被泼冷水:涡扇15的列装,仅相当于老美30年前的技术? 国产“心脏”涡扇-15刚配上歼-20的矫健身躯,一阵“仅相当于美国三十年前水平”的冷风就悄然刮起。 这盆冷水,看似在给技术打分,实则试图将一段长达七十年的艰辛求索,简单地压缩成一个冰冷的数字差距。 这句评价,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前提:三十年前,那扇通往世界顶尖航空技术的大门,从未对我们敞开过。 回望历史,从英国罗·罗公司那台既想卖、又在核心技术上遮遮掩掩的斯贝发动机,到2020年美国商务部那份将58家中国航空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冰冷文件,一部中国航发史,几乎就是一部与封锁和禁运缠斗的历史。 技术不是市场的商品,想买就能买到。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在无人区里独自摸索出的足迹。 当一些声音用时间来衡量差距时,我们不妨先看看性能参数这把最客观的尺子。被视为“三十年前标杆”的,是美国F-22战机的“心脏”——F119发动机。 其最大推力约156千牛,推重比为10.5。而新鲜出炉的涡扇-15,公开数据显示最大推力达到了181千牛,推重比约10.87。两相对比,涡扇-15在核心指标上不仅没有所谓的“代差”,反而略有优势。 这并非“落后三十年”,而是经过三十年的追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然,数据对比仅仅是故事的表层。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条追赶之路我们是如何走的,以及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这其中,一个看似“反常”的决策,恰恰揭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深层智慧。最近亮相的换装涡扇-15的歼-20新构型,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其发动机喷口并未采用外界期待已久的矢量技术。 要知道,早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歼-10B验证机就已通过“眼镜蛇机动”等一系列惊艳动作,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掌握这项技术。 能做,为什么不做?歼-20总设计师杨伟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后边打的不是这个仗”。他明确指出,未来的天空属于“信息为王、智能为王”。 这一判断,彻底颠覆了过去“机动为王”的传统空战逻辑。 澎湃的动力,与其用来表演炫目的空中芭蕾,不如转化为更强大的能源供给,让战机搭载更先进、更耗能的雷达和传感器,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这是一种主动的取舍,一种基于未来战场的清醒认知,而非技术上的不能为。涡扇-15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快的速度,更是支撑起整个信息战体系的强大“电能心脏”。 这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远见,其实早已融入歼-20的设计血脉。歼-20副总师王海峰曾披露过一段尘封的往事:在原型机即将首飞之际,设计团队做出了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将已完成的系统架构全部推翻重来。 因为他们预见到,原方案虽然能用,但会给部队带来沉重的维护负担,且严重限制了未来的升级空间。这个决定让首飞推迟了一年,但换来的,是“几十年的收益”。 如今,这一决策的深远影响正在显现。 当年的F-22“猛禽”战机,因其封闭的系统架构,如今想要进行信息化升级已是步履维艰,甚至需要通过外挂吊舱这种破坏隐身性的方式来弥补探测能力的不足。 而歼-20,却能在一路小跑中不断迭代,从更换国产涡扇-10“太行”发动机,到如今列装涡扇-15,每一次升级都游刃有余。这背后,正是当年那“痛苦一年”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所以当我们再来审视涡扇-15的意义时,会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款发动机那么简单。它是中国航发人从零起步,啃下高温单晶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等一块块硬骨头的成果。 是“可用性优先”务实策略的体现;更是歼-20设计团队“信息制胜”作战思想的物质载体。 正如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两年前所感叹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歼-20与空警-500预警机之间的协同能力。这恰恰印证了杨伟总师的判断。 如今一个动力更强、能源更足、感知能力更敏锐的歼-20已然到来。所谓“落后三十年”的评价,在这样清晰的战略逻辑和扎实的技术进步面前,显得有些苍白。 这颗强劲的“中国心”,跳动的不是追赶的节拍,而是面向未来的自信心跳。 信息来源:涡扇-15发动机有多牛?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