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俄空降精锐突入红军城做好必死准备,结果发现是座空城,好一出空城计。7月25日,俄军在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一支总人数大约为20~50人的突击小分队,在火力支援下,成功从城南突入了红军城的市中心。 然而,城市死寂无声 —— 街道空旷,预设的激烈巷战没有爆发,只有零星居民惊惶的身影。 按照俄军的情报分析,这里本应驻扎着乌克兰第 155 机械化旅、第 68 旅、117 独立重型机械化旅等众多部队。但实际情况是,乌军主力部队已消失不见,整个城市宛如空城。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乌军战术调整的结果。乌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此前承认,波克罗夫斯克地区局势 “最困难”,乌军因兵力分散(部分部队参与库尔斯克方向作战)和弹药不足,选择了 “战术性撤退”。 乌军的撤离策略可能包含多重考量。其一,保存有生力量。泽连斯基曾表示,当兵力比值达到 1:8 时,乌军会选择撤退以避免无谓牺牲。在波克罗夫斯克,乌军可能面临类似困境,选择撤离以保存精锐部队。 其二,诱敌深入。历史上,诸葛亮的 “空城计” 曾成功迷惑司马懿,乌军或许效仿此计,让俄军进入空城后暴露补给线弱点,再伺机反击。 其三,战略重心转移。乌军可能将资源集中到其他方向,如南部战线的反攻,以分散俄军注意力。 对于俄军而言,突入空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俄军得以占领战略要地,切断乌军补给线;另一方面,这暴露了俄军情报的不足。 此前,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等地的胜利可能让其低估了乌军的战术灵活性。此外,空城可能隐藏陷阱,俄军需谨慎推进,避免陷入伏击。 顿涅茨克平原的地形也加剧了乌军的困境。该地区地势平坦,缺乏天然屏障,乌军难以长期固守。但平坦地形同样有利于乌军快速撤退和重新部署,而俄军机械化部队在推进时需面对补给线拉长的问题。 国际层面,俄乌和谈陷入僵局,双方在安全观、国际秩序观等方面存在根本分歧。乌军的战术调整可能旨在争取谈判筹码,而俄军的推进则试图巩固战场优势。 然而,无论战术如何变化,战争的代价是沉重的。当地居民被迫逃离家园,士兵在炎热天气中承受着身心压力。 总的来看,红军城的空城计是俄乌冲突中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双方在消耗战中的策略博弈。乌军通过灵活撤退保存实力,俄军则需在推进中应对情报和补给挑战。 未来,波克罗夫斯克的局势可能影响整个顿巴斯战线的走向,而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冲突的发展。这场战争的结局尚未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和平谈判仍是解决冲突的唯一出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