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的困境已经为人所熟知。刘备的去世对蜀汉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虽然诸葛亮依旧掌控朝政,但他的生命力究竟能支撑多久呢?最终,诸葛亮在心力交瘁之下病逝在外地,年迈的刘禅只能在重重压力下选择了投降。这一切也标志着蜀汉的灭亡。总的来说,蜀汉注定失败,司马懿与诸葛亮这对宿敌,终究是司马懿笑到了最后,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的失败是彻底的。在刘禅投降的那一刻,几乎有一个物件,足以证明这一切的结局。
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一度屡屡失败,最终究竟败在了什么地方呢?
在刘备临终托孤后,诸葛亮开始全权掌管蜀汉的政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局势稳定后,诸葛亮并没有急于发动北伐,而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毕竟,物资匮乏和资源有限使得北伐显得极为困难。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得不先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逐步进行后续的军事行动。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北伐持续了多年,每一次出征似乎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蜀汉的百姓在战火中苦不堪言。此时,诸葛亮曾一度考虑分兵屯田,力求自给自足,但这也暴露了他期望长期驻扎并与敌抗衡的现实困境。然而,最终的结局并没有改变,诸葛亮的生命也如他所期望的那般走到了尽头,五丈原病逝,蜀汉的衰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最终的灭亡也只能说是必然的。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失去了他最大的依靠,他的投降便彻底确定了“阿斗”的命运。姜维一再提醒刘禅提前做好准备,然而刘禅听信了谗言,未能重视,也未能做出及时的应对。最终,当危机来临时,蜀汉上下已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击。
姜维被钟会所困,邓艾趁机出击。邓艾的行军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选择了出其不意的小道行军,这条道路复杂且充满危险,但邓艾亲自带领队伍,成为了先锋。在这样的艰险条件下,他终于成功抵达江油,出其不意地迫使守将投降。
邓艾一路上势如破竹,诸葛瞻紧急从涪城赶回绵竹进行布防,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攻击。然而,邓艾并没有轻易放过他,先派出了自己的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左右夹击,虽然攻势猛烈,但诸葛瞻不甘示弱,最终在战局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局势很快发生变化,两位将领在一次关键战斗中失利,甚至在随后的反击中受到邓艾的严厉斥责,险些被斩杀。
尽管如此,邓艾没有放松警惕,他亲自督战,再次压迫蜀汉军队。最终,诸葛瞻和其他将领相继战死,绵竹的防线崩溃,蜀军陷入困境。邓艾迅速乘胜追击,直奔成都而去。成都的刘禅等人感受到了无法避免的灭顶之灾,心知大势已去,最终,刘禅不得不作出投降的选择。这个决定几乎是所有人都预料到的,刘禅的命运也在此时彻底定格。
信件很快到达邓艾手中,不久后,他便带领大军进入成都。刘禅及其朝中高官也识时务,纷纷投降,诸多机密被交代清楚。值得一提的是,邓艾进入成都时并未进行抢掠,整个过程相对平静,这一策略使得他在成都民众中赢得了不少支持。
刘禅交代的其中一份账单暴露了蜀汉的困境,李虎将这份文件交给了邓艾。从账单中可以看出,蜀汉已经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状态。蜀汉的辖区内,能够掌控的百姓只有28万户,人口仅约94万,其中只有约10万两千名士兵。而相较于蜀汉的领土,刘备在未入川前,益州的百姓数量曾达到百万,而且那时的益州远比蜀汉的现状要强大得多。
这一切的原因都源于战争。由于连年征战,蜀汉人口锐减,百姓不断遭遇兵员征召,成为了战争后勤保障的基础。士兵和官员的庞大需求加剧了百姓的困苦。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出征的兵力都超过十万,但这仅仅是兵员数量,后勤支援的人员和物资也需要大量资源。而尽管诸葛亮曾提出屯田策略,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措施的效果逐渐减弱,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即便初期可以维持高效运作,长期来看,蜀汉的资源已逐渐消耗殆尽。而此时的司马懿则显得谨慎得多,他始终守住自己的阵地,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最终,诸葛亮在这场长期战争中,无论在兵力、资源、民众支持等方面都无法与司马懿抗衡,蜀汉的灭亡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在蜀汉的后期,的确存在“无大将”的困境,而这也是蜀汉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诸葛亮在军事和智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他一手掌控所有事务,事事亲力亲为,限制了下属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他对本土将领的某些不信任,使得许多外来势力在朝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这无疑加剧了蜀汉的内忧外患。
从整体来看,诸葛亮作为刘备去世后的真正决策者,尽管有过人的才智和远见,但却未能化解蜀汉日益严峻的内外压力。民众的贫困,国家的虚弱,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难以通过他一个人的力量解决。归根结底,诸葛亮在推动蜀汉北伐的过程中,虽然意图振兴国家,但却不断消耗着国力,使得蜀汉的灭亡早已成为无法改变的命运。
因此,蜀汉的覆灭,不仅仅是因为刘禅的无能或诸葛亮的策略失误,更是由于在一个持续战争和人口逐渐减少的国家,如何应对资源匮乏、民众困苦以及外敌威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