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2年,司徒雷登再次登上从中国驶往美国的轮船,这是他为燕京大学奔走筹款的第一次远航,也是十五年中十次跨越太平洋的起点。 每一次出发,他都怀着沉甸甸的信念,想着要为那座刚刚在北京郊外扎根的年轻大学争取一份生存和成长的希望,他明白,没有资金,再宏伟的教育理想也只是空谈。 他不是富人,也没有显赫的政治背景,但他相信只要能把燕京大学的故事讲出去,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当时的中国,尚未走出战乱和动荡的阴影,高等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许多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司徒雷登接手的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大学,本就已是风雨飘摇的状态,学生不到百人,师资流失严重,校舍破旧,办学条件近乎崩溃。 他决定把两所学校合并,命名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筹建新校,这个决定意味着要从零开始,他需要土地,需要建筑,需要图书、设备和工资,更需要能够安顿学生和教师的住宿与生活空间。 从1922年起,司徒雷登开启了一段异常艰辛的筹款旅程,他频繁穿梭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每次远行往返就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 他走访了无数基金会、教会组织、大学校董会,也走进了一些普通社区和学校,他在讲台上讲述中国青年求学的渴望,在信中写下教育如何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他十次远航募款的经历中,有一次尤其值得被铭记,那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募捐活动。司徒雷登不仅筹措到了资金,还唤起了美国教育界与慈善界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在这次募款中,他筹得了150万美元。 那时正值世界经济尚未恢复元气的阶段,这笔巨款在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数字,更别说是为一所中国学校所筹得,按当时的汇率和物价水平,普通人家的月生活费仅几元钱,这笔钱相当于数百万普通工人的全年收入。 有了这笔资金,燕京大学得以购置土地,兴建教学楼和宿舍,建立图书馆和实验室,司徒雷登亲自参与校区的选址工作,最后定在了北京西郊清华园附近的一块地段。 资金的到位只是一个阶段的完成,司徒雷登还面临着师资匮乏的问题,他深知如果想让这所大学真正有力量,就不能只靠建筑和设备,他开始邀请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加入燕京大学。 他与哈佛大学建立了联系,推动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这是一个专门促进中美学术交流的平台,既为燕大提供了资源,也吸引了更多海外学者的关注。 与此同时,司徒雷登也非常注重中国本土学术力量的培育和引进,他邀请了赵元任、洪业、陈寅恪等当时中国学术界极有声望的学者任教,他希望这所大学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是成为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学术重镇。 随着校园基础的不断夯实,燕京大学逐步走向正规,学生数量稳步增长,教师阵容日益强大,燕京大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也在当时中国大学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30年代初,尽管国内外局势日趋复杂,但司徒雷登仍坚持留在校园,他关心学生的成长,也时常在校园中与教师讨论教学内容与改革计划,他始终没有因资金问题而降低教学质量,也从不允许行政事务干扰教学自由。 司徒雷登的15年筹款之路不仅为燕京大学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也为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一个样本,他在这段旅程中没有享受荣誉和财富,甚至因长时间奔波积劳成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相信理解与尊重可以架起文化之间的桥梁。 直到今天,北京大学的燕园一隅仍可见司徒雷登当年所留下的校园格局与建筑风貌,那些砖石之下,藏着无数他在异国他乡奔走的脚步声,藏着那150万美元背后一个教育家最深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