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他没钱看病,县委解释说:“他是特务,不治

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他没钱看病,县委解释说:“他是特务,不治也罢,不用管他!”,杨不禁大怒道:“立刻给他治病,医药费我全包了!”#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杨得志的这位老战友叫候礼祥,与杨得志、杨勇都曾一起并肩战斗,他们的情谊宛如兄弟,但为何境遇与二杨却天差地别呢?背后缘由与他的名字有很大关系。

候礼祥,湖北江陵人,1912年生,家境贫困,但父亲还是把他送入学堂,读了四年书。

后来父母亲相继去世,年纪尚幼的侯礼祥被迫外出谋生,期间受到先进思想影响,于1928年参加了革命斗争,次年便加入了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五连,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长征时期,杨得志担任红一团的团长,侯礼祥是其麾下的一名营长,杨升任师长时,侯也升为团长。

侯礼祥作战英勇,湘江战役时,他带领部队突出重围;过草地时,他背着伤员艰难前进;打腊子口时,他带头冲在前沿。在著名的强渡大渡河中,侯礼祥也是其中的“十八勇士”之一,续写了历史的辉煌篇章。

长征结束后,他又担任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之职,负责中共中央的安保工作。 但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侯礼祥不幸负伤,伤到大腿,伤好之后,侯因腿伤而残疾,就被安排到后方工作,1939年底又调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此时组织安排他从事起了地下工作,后打入了国民党内部,当上了国民党在当地的保长、联保主任,暗中为我党传递重要情报。

后来,当地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大多地下工作者都因此躲藏起来,侯礼祥也不例外,但这样也导致他与党组织逐渐失去了联系。

原本他个人存有身份资料,如之前工作的身份证明文件,所获得的荣誉勋章、残疾证明及证书等,但是在乱世之中,装着这些文件的小箱子不幸遗失,这就导致他后来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那么问题来了,侯礼祥在打入国民党内部前也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难道就没有记录吗?当然有,但上面记载的名字为“李祥”,而不是侯礼祥。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之前大家相互之间为表示亲切,彼此称呼都不带姓,而是直呼其名,比如叫侯礼祥,就直接喊他礼祥,而这个礼字与姓氏李又是谐音,时间一久,大家就以为他叫“李祥”。

虽然侯礼祥为此也曾纠正过,但大家的习惯很难改变,以至于在红军时期的一些文件中,侯礼祥就被记录为“李祥”,而他的自身证明文件又遗失,这就导致他后来很难证明自己的身份。

新中国建立后,起初他靠经营一家小茶馆为生,但后来被举报曾在国民党内工作过,因此被当作特务对待,屡遭磨难。

1961年时,他在一份报纸上无意中看到杨得志、杨勇等人授衔的消息,于是就试图与二杨取得联系,希望老首长能为他证明身份。

但寄出去的信件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侯礼祥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杨得志的回信。

那是1973年的夏日,时任武汉军区司令的杨得志正在批阅文件,一份来自江陵县的报告映入他的眼帘,在报告中,他看到了一个特别熟悉的名字“侯礼祥”,内心不禁一阵激动,这可是他的老战友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一直在打听他的消息,但始终没有打听到。

再细看,报告中将他说成"特务嫌疑人",这令杨得志顿生愤怒,他是铁打的革命功臣,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于是,他马上批示"立即调查侯礼祥同志情况",同时,将侯的情况也知会了杨勇,二杨都分别给侯礼祥回了一封信。

当侯礼祥收到他们的来信时,激动不已,也越发想念曾经的老首长,他把信拿给当地政府查看,但没有正式调查结果下来,也没有人敢相信他。

这边杨得志已迫不急待来看这位老战友了,二人见面后,感慨万千,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而此时的侯礼祥却是重病在身。

当杨问他为何不去治病时,侯无言以对,陪同的县委则解释说:“他是特务,不治也罢,不用管他!”,杨不禁大怒道:“立刻给他治病,医药费我全包了!”

侯礼祥曾经救过杨的命,二人有着过命的交情,面对老部下处于困境,杨得志怎能不生气?

后来在二杨的帮助下,1975年1月,侯礼祥终于恢复自己的名誉,得到了作为一名老红军应有的待遇。

他被认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每月有 40 元的补贴,医药费也能报销,政府还帮他盖了几间房,老有所居。

这位为革命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红军,尽管历经波折,在他的暮年时才恢复名誉,但他对此并无任何怨言,他始终相信,党会给他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