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王稼祥:“外交上最好不要直接谈,再好的外文也不能直接谈,要经过翻译】建国初期,

【王稼祥:“外交上最好不要直接谈,再好的外文也不能直接谈,要经过翻译】建国初期,王稼祥出任驻苏联首任大使。在外交活动上,虽然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但仍要时任使馆参赞的曾涌泉同志兼做他的翻译。

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出生在安徽泾县厚岸村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深受传统文化影响。1925年,他考进上海大夏大学预科,次年转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那儿,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和坚定信念。 1930年,王稼祥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因为语言天赋,他很快就掌握了流利的俄语。1931年回国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要职,为革命胜利出了不少力。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派上了大用场。1951年,他被任命为首任驻苏联大使,肩负起中苏沟通的重任。

在苏联当大使那几年,王稼祥展现了他独特的外交智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他俄语很溜,却坚持让使馆参赞曾涌泉兼任他的翻译。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门道可不少。 有一次,曾涌泉忍不住问他:“你的俄语比我好,为啥还要我当翻译?”王稼祥笑笑说,外交上最好不要直接谈,再好的外文也不能直接谈,要经过翻译。他给了三个理由:第一,他的俄语虽然好,但翻译水平未必比曾涌泉高;第二,有翻译在中间,如果表达有啥不妥,他还有机会调整润色,俩人配合能做得更好;第三,翻译说话的时候,他能多想想,话经过思考再说出来,自然更稳妥。 这话听着朴实,但细想真是高明。外交不是随便聊聊天,那是国家利益的博弈。直接用外语谈,容易一激动说漏嘴,或者没想周全就丢出去一句,收不回来。翻译这层缓冲,既能保证意思准确,又给了他时间琢磨对方的意图和自己的应对。这种做法,既谨慎又务实,特别符合当时新中国初建、外交环境复杂的情况。

1950年代初,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王稼祥抓住机会,推动两国在工业、科技、文化上的合作,为新中国争取了不少援助。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局有点乱,他靠着敏锐的洞察和灵活的手腕,稳住了双边关系。那几年,他没少跟苏联官员打交道,但始终保持冷静,不急不躁,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 1956年,王稼祥回国,出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继续为外交出力。他的工作作风还是那么严谨,帮中苏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搭了不少桥梁。不过,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后,他因坚持原则、反对激进路线被批判,退出政治舞台。1974年1月25日,他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8岁。 尽管晚年不太顺,王稼祥对革命和外交的贡献没得说。

说到这,咱们再想想他那句话:“外交上最好不要直接谈,再好的外文也不能直接谈,要经过翻译。”这不光是外交上的经验,对咱们日常生活也有启发。比如跟人沟通的时候,是不是也得先想清楚再说,别急着开口?尤其在关键场合,多留点余地,效果可能会更好。 王稼祥这招,其实体现了他对专业分工的尊重。翻译不是简单地把话说出来,而是要把文化、意图都传递到位。他知道自己的俄语再好,也不如专业翻译懂得怎么拿捏分寸。这种谦虚和信任,挺值得咱们学。这点也很实用。外交谈判里,每句话都得掂量,慢一点没啥,乱说可不行。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小事,凡事多考虑大局,灵活应对,总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