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联英雄一家三口被押赴刑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4岁的小金子替妈妈擦去脸上的泪花,用稚嫩的声音说道:“妈妈,抱紧我!”
王凤阁,1895年出生在吉林通化,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教书先生,家有田产和商铺。他从小就不是那种混吃等死的少爷,爱读书,尤其迷岳飞,常把《满江红》背得滚瓜烂熟。长大后,他身材挺拔,练了一身武艺,拳脚功夫扎实,骑马射箭也不在话下。按他爹的打算,靠家产就能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但他不甘心,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二十多岁时,他通过师父的关系,加入奉军,当了个小军官,满心想着报国。可现实给了他一记耳光,军阀打来打去就是为了抢地盘,根本没啥大义可言。他心灰意冷,辞了军职,回家打理家业,日子过得平静但总觉得少了点啥。 “九一八事变”像一颗炸弹,把王凤阁的平静生活炸得粉碎。日军占领东北,烧杀抢掠,乡亲们日子苦不堪言。他父亲已经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跟母亲一合计,他决定豁出去,卖掉家里的田产商铺,换来枪支马匹,拉起一支抗日队伍。他在当地人缘好,为人豪爽,振臂一呼,很快就聚集了四五百人,有庄稼汉、伐木工,还有大刀会的弟兄,甚至还有几个教书匠。1932年,他带队攻下柳河县城,成立了抗日救国自卫军,旗号打得响亮。后来,他的队伍被编入辽宁民众自卫军,成了第十九路军,他当上了司令。从此,他带着弟兄们在山林间跟日军干上了,枪声不断,战火不熄。
在抗联的日子里,王凤阁认识了一位女战士张氏。两人一起出生入死,感情越来越深,结了婚,还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叫他小金子。这孩子命苦,从小跟着爹妈在山里东躲西藏,没个安稳地方,吃的是硬邦邦的窝头,睡的是冰冷的山洞,枪声炮声就是他的童谣。可小金子从小就倔,跟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愣是没喊过一声苦。抗联生活艰苦,队伍常年在山里转战,粮食不够,衣服破烂,冬天冷得手脚生冻疮。即便如此,王凤阁带着队伍打了不少硬仗,扰得日军不得安宁。 1937年3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抗联展开大围剿。王凤阁的队伍被逼到老虎顶子,弹药用光,粮食也没了。更糟的是,队伍里出了叛徒,把他们的藏身地卖给了日军。王凤阁一家三口和几名战士被日军抓获,押到一处破旧的牢房。日军想拿王凤阁做文章,逼他投降,好打击抗联的士气。他们先是好言好语,摆出酒肉许以高官,王凤阁一口回绝。日军恼了,动用酷刑,鞭子抽得皮开肉绽,铁钩刺进肩膀,血流了一地。张氏被绑在一旁,眼睁睁看着丈夫受折磨,却咬紧牙关不吭声。日军又把主意打到小金子身上,拿出糖果和玩具,想哄这四岁的孩子。可小金子虽小,骨头硬得很,盯着糖果咽了口水,却扭头就说不吃日军的东西。日军气急败坏,给了他一巴掌,脸上肿起红印,他愣是没掉一滴泪。
日军折腾了几天,见王凤阁一家死不屈服,彻底没了耐心。1937年4月15日,他们把王凤阁、张氏和小金子押到玉皇山下的柳条沟口,当众处决。刑场上,日军强迫村民围观,想杀鸡儆猴。王凤阁站得笔直,军装破烂,脸上血迹斑斑。张氏紧紧抱着小金子,棉衣破洞露出棉絮。小金子抬起小手,轻轻擦去母亲脸上的泪水,用清脆的童声说:“妈妈,抱紧我!”枪声响彻山谷,三人倒在血泊中,村民们低头沉默,拳头攥得发白。 王凤阁一家的牺牲,没能让日军得逞,反而点燃了更多人的怒火。抗联的弟兄们擦干眼泪,继续在山里跟日军周旋。柳条沟的惨案传开后,乡亲们偷偷在山坡上立了衣冠冢,简陋的石碑上刻着粗糙的字。每年清明,都有人悄悄去烧纸祭拜。小金子那句“妈妈,抱紧我”传遍了通化,成了抗联精神的火种,激励着无数青年拿起枪,加入抗战。王凤阁的母亲听说儿子一家遇难,悲痛欲绝,仍拿出家里最后一点积蓄,买了粮食枪支送给抗联,直到自己病逝。抗联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战斗,条件艰苦却斗志不减,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柳河的队伍汇入解放东北的洪流。王凤阁一家的故事,是无数抗联英雄的缩影。他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小金子那句童言,至今让人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