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0年7月,冯运修刺杀了伪《新民报》编辑局局长,汉奸吴菊痴。 日本宪兵队出兵

1940年7月,冯运修刺杀了伪《新民报》编辑局局长,汉奸吴菊痴。 日本宪兵队出兵包围了冯运修的家,双方发生了激战,在击毙几名鬼子后,鬼子架起了机枪,对着身在厨房中的冯运修一阵扫射,冯运修身中数弹后,英勇就义。 谁能想到,这位在战火中倒下的青年,半年前还是北平城里一名普通的中学生。 冯运修的家在西城锦什坊街,父亲是开药店的生意人,本想让他安心读书继承家业。 可那时的北平早已被日军铁蹄践踏,街头巷尾都是“亡国奴”的屈辱标语,伪《新民报》上吴菊痴那些粉饰侵略、诋毁抗日的文章,像针一样扎在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上。 17岁那年,冯运修在学校里结识了几位热血同学,他们常常秘密传阅进步刊物,深夜里在操场角落低声痛骂汉奸的无耻。 吴菊痴的名字,是他们讨论中出现最多的汉奸之一——这个曾自诩“文人”的家伙,不仅帮日军宣传“大东亚共荣”的谎言,还亲自撰文揭发爱国志士的行踪,手上沾着不少同胞的鲜血。 看着身边同学因反抗日军被抓走,看着邻居因说句公道话被殴打,冯运修攥紧了拳头:“与其跪着当亡国奴,不如站着拼到底!” 后来,他悄悄加入了抗日杀奸团。 这个由爱国学生组成的秘密组织,专门针对为虎作伥的汉奸下手。 为了刺杀吴菊痴,冯运修提前半个月踩点,摸清了对方每天从报社回家的路线,甚至偷偷练习枪法,把父亲药店后院的老树当靶子。 有人劝他:“你年纪太小,这种事太危险。” 他却笑着说:“正因为年轻,才更该守住这口气,不能让后人骂我们是软骨头。” 7月那天,当吴菊痴乘坐的黄包车经过胡同口时,冯运修果断出手,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这个汉奸的性命。 他知道刺杀后的后果,却没想着逃跑,而是跑回了家——不是为了躲藏,是想最后看看父母留下的老房子。 日军包围院子时,他没有丝毫慌乱,从墙缝里摸出藏好的手枪,依托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 厨房里的水缸、灶台成了他最后的掩体,子弹打穿木板溅起木屑,他却咬着牙还击,直到枪声停歇。 邻居们后来回忆,那天院子里的枪声停后,日军在厨房发现他时,他手里还紧紧攥着打空了子弹的枪。 这个才19岁的青年,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却用最决绝的方式,在侵略者和汉奸面前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他的牺牲不是鲁莽,而是在国家危亡之际,一个普通青年对“爱国”二字最滚烫的诠释。 这样的青春,或许短暂得让人心疼,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闪亮。 当我们回望那段黑暗岁月,正是无数个像冯运修这样的年轻人,用热血撕破阴霾,让“不屈”二字永远刻在民族的骨血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