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返城无望,嫁给一位农民。新婚之夜,她对丈夫说:“你对我好,我决定扎根农村。”不料,18年后她狠心抛下3个孩子喝农药,并悔恨地说道:“嫁给他是我这辈子的错。” 1965年9月,刘琦告别了熟悉的城市,踏上了前往五原县红柳圪旦村的路。她年仅十五岁,初中毕业的她并不急于求学或享受青春时光,而是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到知青下乡的队伍中。 在那个年代,知青下乡是一项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许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都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与生活。然而,刘琦却与许多同龄人不同,她并不在乎父母的劝阻与身材的不足,而是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为祖国的农村贡献力量。 来到红柳圪旦村后,刘琦才真正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苦。这里的物资匮乏,村里的条件简陋,刚开始的日子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与其他知青一样,刘琦不得不与村民同吃同住,每天一早便去田里劳作。 尽管她的身高让她在干活时显得格外吃力,甚至有时连体力都支撑不住,但她从未表现出一丝软弱。她的手掌因为长时间的劳动而磨出了血泡,双脚也因为寒冷而冻伤。每当夜晚回到简陋的住处,疲惫的她有时会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但她始终没有向任何人抱怨过什么,始终坚持默默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然而,刘琦的个性也没有被艰苦的环境消磨掉。相反,她以自己开朗的性格与甜美的嗓音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每当农闲时,她便会拿起吉他,教村里的孩子们唱歌。她那柔美的歌声,为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了些许欢乐,也让村民们暂时忘却了连日来的疲劳和困苦。 刘琦教孩子们唱的歌,有时是一些简单的民歌,也有一些当时的流行歌曲。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眼睛里充满了崇拜与喜爱。而村民们也常常停下手中的活,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她唱,尽管他们并不懂得这些歌的歌词,但歌声的温暖与动人已经足够让他们感受到她带来的不同。 虽然生活的困苦几乎没有停止过,但刘琦把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坚韧融入到了每天的劳作和与人交往中,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因为她的歌声而忘却了劳作的辛苦,甚至开始有了更多的梦想。而她,虽然每天都在忍受身体的疲惫,但内心却因为这种与乡亲们的亲密关系和对他们生活的改善而充满了成就感。 对于刘琦来说,这段下乡的经历并非一场简单的磨砺,而是一次自我成长与内心洗礼的过程。虽然她在身体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时感到孤独和无助,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与责任。 直到1977年,32岁的刘琦盼望着能够返回城市,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一封家书打破了她的梦想。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刘琦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返城无望。 就在刘琦陷入迷茫和失落之时,村里的小伙子刘三海开始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刘三海高大帅气,对刘琦关怀备至。一次,得知刘琦生理期来临,他贴心地端来一碗红糖鸡蛋,让刘琦感动不已。朴实善良的刘三海渐渐走进了刘琦的心里。 1977年,32岁的刘琦终于下定决心,嫁给了这位善良的农民。在新婚之夜,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刘琦对丈夫许下了承诺:"你对我这么好,我决定留在农村,扎根这片土地,和你白头偕老。"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刘琦依然记得,那一刻,她曾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段以祝福开始的婚姻,最终会走向怎样一个悲剧的结局。 婚后,刘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很快就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好景不长,刘三海渐渐暴露出了他重男轻女、好吃懒做的本性。他开始因为刘琦没有生下儿子而辱骂殴打她,嫌弃她"肚子不争气"。 刘琦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刘三海竟然擅自从哥哥家抱来一个男婴,要她比亲生女儿还要好好对待这个侄子。面对丈夫的荒唐要求,刘琦愤怒不已,奈何孩子已经过了户口,只能忍气吞声。 转机出现在刘琦被村长聘为小学代课老师时。多年的知青生活让刘琦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她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很快就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校长的赏识。 然而,刘三海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还经常拿刘琦的工资去赌博。面对刘琦的劝说,他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辱骂殴打刘琦。日复一日的凌辱和绝望,让刘琦的身心都几近崩溃。 直到刘三海醉酒归家,他闯进屋里,不由分说就把熟睡的刘琦拖下床,拳脚相加。刘琦的鼻血染红了枕巾,伴随着刘三海歇斯底里的咆哮:"你这个没用的女人,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那一刻,刘琦彻底的绝望了。 第二天凌晨,当刘三海酒醒时,看到的就是刘琦冰冷的遗体。农药瓶旁,有纸条写着她此生最后悔的事:"当初嫁给他,是我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多年的压抑、委屈和不甘,都凝结在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