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俄军打破星链神话,开机即摧毁终端设备!乌军再也蹦哒不了了? 过去两年,乌军的“高

俄军打破星链神话,开机即摧毁终端设备!乌军再也蹦哒不了了? 过去两年,乌军的“高效能”作战很大程度上靠一个东西撑着:马斯克的星链。 它不像传统军用通信系统那样依赖基站,终端插电就能上网,哪怕你蹲在战壕里,也能视频通话、传图定位、操控无人机,甚至直播炮击。这玩意不只是一根“天线”,而是北约模式的一部分,把乌军临时拼凑的部队,变成了网络化的指挥单位。 但这玩意最近在前线用得越来越少。不是断货,也不是信号差,而是:开机就死。 这不是比喻,而是俄军现在正在干的事。 他们没去打天上的卫星。不是打不了,是不划算。 星链卫星遍地是:现在天上已经有5000多颗,未来马斯克打算再发4万颗。你打下一颗,没意义;而打一片?先不说打不完,反卫星导弹一发三千万美元,而星链卫星一颗才五十万,你自己赔不起。更别说炸出来的太空碎片能把国际空间站顺带干掉一圈,外交成本更高。 所以俄军换了思路——不打星链的“头”,打它的“脚”。目标是地面终端设备。手法很直接: 监听 → 定位 → 干掉。 这一整套链条,靠的是俄军的“白芷”监听系统和“柳叶刀”巡飞弹。 白芷的工作方式,挺像老派的无线电监听兵。星链终端一开机,它就开始发射信号,尽管是加密的,但加密归加密,信号本身躲不掉。白芷系统通过多点部署,监听特定频段,然后比对信号强度和到达时间,三角定位算出终端位置,误差可以压到十米以内。 找到位置之后,后面的事就简单了。柳叶刀起飞,飞到头顶盘旋,看到目标就一头扎下去自爆。 柳叶刀不是“高科技玩具”,它就是个便宜、一次性的飞雷。1.5米长、80公里时速,带个小型炸头,三万美金不到,制造成本甚至比一辆越野车还便宜。一旦战场批量用,它的意义就变了:不是精准打击,是常规清扫。 而且它体积小、噪音低、速度慢到雷达都懒得理它。你听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你头上了。更重要的是,它现在不缺货——俄方已经在做产能爬坡,准备打一场“无人机饱和战”。 结果就是,现在乌军不敢随便开星链。 前线士兵的做法变成这样:要传信息,先写好,终端开机五秒,发完立刻关。超过十秒,就可能会被“白芷”抓到信号。再拖一会儿,柳叶刀就来了。没人想当那个“亮着手机被点名”的倒霉蛋。 这说明什么?说明俄军没有在太空和马斯克死磕,而是在地面打掉星链的应用场景。你终端还在,网络还通,就是用不了。 乌军没有太多应对手段。打不掉柳叶刀,定位不了白芷,终端一开,等于自动暴露。最安全的方式,是别用。但不联网就失去了协调能力,不能用无人机、不能定位火力、不能协同打击,回到了“战壕喊话”的原始水平。 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值得看清的窗口。 我们不需要搞那么多卫星去追星链的体量优势,但我们要看清:真正决定战场信息化能力的,不在天上,在地面。 一方面,我们的无人机产业,碾压俄乌。成本能压得更低,批量能放得更快。柳叶刀一架三万美金?我们能做到五千以内,义乌流水线都能包圆。真要打起来,我们能打的是“蜂群冲刷式消灭”,不是一个个“点杀”。 另一方面,我们的指挥-感知链路系统是闭环的。不是靠民用产品强行拼装,而是军用平台深度配套。从天上的SAR卫星,到地面的监听网,再到远程无人集群控制,全是自己的。不靠马斯克,不靠Google,不靠美国GPS。这在现代战争里,才叫信息主权。 当然,我们也得防。因为敌人不会像俄军那样“先礼后兵”,一旦真动手,目标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卫星群终端,尤其是后勤、通讯、导引系统。所以要防的也不是“星链”,而是“柳叶刀”。 防住的方法无非两条:一是减少暴露时间,信息传输“即发即闭”;二是建立反监听和干扰能力,让敌人算不到坐标,找不到目标。 战争打到今天这一步,早已不是谁武器厉害,而是谁能先掐掉对方的“信息神经”。星链不是全能的,关键是它还“发光”,而俄军的思路是——抓亮的先打。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