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路透社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中国北京某公司涉嫌以“工业冷却装置”为幌子,将无人机发动机通过俄罗斯空壳公司转运至俄国有制造商IEMZ Kupol,规避西方制裁。这批发动机助俄生产“Garpiya-A1”自杀式无人机,计划2025年产量超6000架,每月500架轰炸乌克兰民用与军用目标。合同、发票、海关文件曝光,证据直指中国企业深陷俄乌冲突漩涡,令人震愕。
事件始于此前厦门一企业因类似行为被美欧制裁,北京公司接棒供货。路透社披露,交易链路复杂:北京公司经俄罗斯中间商转手,刻意伪装货物性质,无需报备中国监管即出口。此举不仅挑战西方制裁体系,更将中国推向国际舆论风口。美国指责中国暗助俄罗斯,欧盟已对7家中企实施旅行禁令与资产冻结。
中国外交部7月25日回应:不知情此交易,重申不向交战国提供两用货物,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发言人强调,乌克兰问题不应成中欧矛盾焦点,批西方指责“无理”。若企业故意违规,一旦证据坐实,或面临国内法律追责。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始终是唯一明确主张"和平对话"的大国。这场指控风暴,终究不过是霸权逻辑下的又一出"莫须有"的闹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