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忠诚与信念:白山黑水铸忠魂--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与根本

“东北抗联在默默中和敌人搏斗了十四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里,造成几许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们的志气是超卓的,他们的毅力是坚决的,他们都能整个地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勇敢的精神。”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抗联著名将领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一书中,满怀深情地写下的一段话。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和考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正是代表和践行“中华民族的光荣和勇敢的精神”的典范。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语的首句,是根植内心、触及灵魂的高尚情怀,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东北抗联将士首要的政治品质和鲜明的政治本色。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对党忠诚,就是要时时刻刻心中有党、真心爱党、一心为党,坚持党的领导高于一切,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神圣事业,忠诚于党的组织纪律。

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

为拯救东北人民于水火而斗争,彰显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与坚持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利益高于天的信念,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提出了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进行的14年抗战,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与使命的有力彰显。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在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中国民族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坚决的斗争”。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这些宣言和决议表明,唯有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出发,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指出了方向,带来了希望。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罗登贤,就在中共满洲省委高级干部会议上铿锵有力地说:“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如果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谁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共满洲省委从创建东北反日游击队之日起,就注意在部队中建设党的组织体系,使各级党组织的党员成为抗日救国这一历史使命的忠实践行者。1933年7月25日,中共满洲省委要求东北反日游击队“每个支队必须有党的组织,必须建立党的领导骨干。自下而上的重要军事领导者,要保证是最可靠的坚定的党员”。1934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总则中明确:“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完成其历史上的伟大任务,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彻底执行反日反帝的民族革命战争纲领。”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的团以上建制,成立了党委,设立了政治委员或政治部主任;连队建立了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连队指导员担任。东北抗联各军、师、团都成立了党委,连队建立了党支部。团以上部队党委由本级和下级军政主要领导成员组成。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实现党的使命任务为目标,坚决落实党的方针策略,使东北抗联部队凝聚了一大批为民族和人民而战的进步分子,拥有了坚如磐石的意志和绝不动摇的方向、立场,在敌强我弱、孤悬敌后的残酷斗争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在东北抗联队伍中,共产党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队伍多时共产党员近半数。这些用革命理论、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东北抗联将士,成为东北抗联队伍的坚强核心。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精神品质,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作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为人民而生,依人民而存,因人民而战,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它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区别。东北抗联将士正是为了拯救东北人民于水火,才毅然走上了抗日斗争的道路,用决心和斗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

用热血和生命践行终身誓言,展现实现远大理想与夺取抗战胜利的目标一致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伟大精神的灵魂,是党的伟大实践的原动力,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标志。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3万余人,最少时仅剩1000余人。在日伪军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各种手段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就是因为东北抗联将士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正如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曾经发出的誓言:“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

在描述东北抗联当时的生存状态时,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敌人除进行大大小小的武装“讨伐”、大肆残杀东北抗联将士外,还通过极力鼓吹伪满“王道乐土”来瓦解东北抗联将士的意志。如果没有强大的信仰、信念、信心作支撑,任何人恐怕都难以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而东北抗联将士却在这种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抗战14年,这种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壮举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东北抗联将士凭靠侵略者必将被赶走、共产主义必能实现的坚定信念坚持抗战,有力打击和牵制了大批敌人,给日伪当局的统治带来极大威胁。

面对敌人强大的进攻和时时刻刻的诱降,东北抗联部队的党组织把对将士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在部队休整,或者是在干部学校学习中,政治指导员经常用民族英雄的事迹来对战士们进行教育,倡扬“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经常教育战士说:“革命不能只靠勇敢和热情,要有政治头脑和远大的理想。”在生命垂危之际,魏拯民想到的是让身边人把“比生命更重要的文件”交给党组织。艰苦的环境、无情的病痛,把他折磨得筋疲力尽,时时处于昏迷之中,在生命垂危之际他还断断续续地说:“天快亮了,同志们要坚持……”他拉着身边同志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不要难过,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的时间不长了,相信你们会迎来胜利的那一天。”东北抗联将士明知抗日斗争是长期和艰巨的,明知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明知自己牺牲后可能默默无名,却仍然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誓言。

忠诚于党的方针政策——

维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同创新开展对敌斗争的有机结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方针。党中央和东北党组织派出大批干部到抗日义勇军和绿林武装中开展工作,或独立创建反日游击队。除原在抗日义勇军工作的周保中、李延禄等人外,党派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到南满,派出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派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派出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冯仲云到汤原,组建抗日武装,在斗争中培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骨干,先后创立党领导下的十几支反日游击队,组建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中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东北地区是全国最早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区。1933年1月26日,党中央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了在东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东北抗日战争产生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满洲省委把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这一时期,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取消相关红军番号,以游击队为核心,建立人民革命军,团结义勇军,共同对日伪军作战,树立起全民族武装抗日的旗帜。东北抗联是在东北地区率先贯彻和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模范。

1940年6月,周保中、冯仲云代表中共吉东省委、中共北满省委联合致信党中央,迫切地表达了希望恢复党中央领导的渴盼:“东北党的全部工作,迫望着党中央迅速直接联系,规定根本办法。”“我们现在向党中央唯一的请求就是要得到联系的建立和新的指示。”周保中曾回忆说:“从1937年起,与中共中央机关及关内失去了任何联系,完全陷于孤军奋战的困境。最难忍受的还不是弹尽粮绝、挨饿受冻,而是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有一次,他们搞到一份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大家如获至宝。你传我,我传你,抄的抄,摘的摘,毛主席的话就像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给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东北抗联主力部队从1940年10月末开始转至苏联境内,在争取苏联援助的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当苏方代表要改变东北抗联的性质、取消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战的领导时,周保中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坚决反对此种错误观点,明确要“保持中共中央系统”“保持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决心“我们死也要脚朝西”!这充分体现了对党忠诚、红心始终向党的崇高品质。东北抗联教导旅虽然被列入苏军编制序列,但仍保持东北抗联的独立性。1942年9月,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使自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的东北党组织重新实现了统一。东北抗联教导旅虽然身居异国,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但每个东北抗联将士的心都向往着延安和党中央。每个连队都挂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画像。这些画像都是他们自己依据报刊的新闻图片精心绘制出来的,表现了东北抗联将士坚持党的领导和热爱党的领导人的深厚感情。

忠诚于党的神圣事业——

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实现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的相互交融

在漫长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东北抗联将士时刻牢记党交给的任务,以鲜血和生命顽强地抵御日本侵略,捍卫着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无论条件怎样恶劣、形势怎样险恶,都没有动摇他们为党和人民的神圣事业奋斗的决心。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曾经指出:“队伍健强与否,主要靠党的工作如何而决定的。党是生命线,把党的工作列为第一等的工作。”“党是革命者的生命、灵魂,是革命成功的保证。”

被称为“中国的夏伯阳”的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是历经波折而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东北抗联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曾经两次被开除党籍,但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变。他说:“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赵尚志从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斗争,几起几落,百折不回,与日寇浴血奋战10年,战功卓著。1933年年初,赵尚志因巴彦抗日游击队的失败被开除党籍,仍不改初衷,继续投身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东北抗联老战士韩光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记得他被开除党籍后,一次我俩谈心,赵尚志说自己苦思了几天几夜,睡不好觉,最后也想开了,开不开除,是组织的事;干不干革命,是个人的事。”1933年10月,赵尚志组织建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自任队长。在游击队成立大会上,赵尚志和游击队员们庄严宣誓:“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在赵尚志的领导下,这支队伍由小到大,异军突起,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一支劲旅。以这支队伍为基础,在收编周围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后,1934年6月,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正式成立,赵尚志任司令。他率领哈东支队英勇作战,以对党忠诚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体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信赖。日伪闻风丧胆,哀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日军悬赏他的价码是:“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1940年6月,在敌我斗争异常复杂、党内生活很不健全和领导人缺乏党内斗争经验的情况下,赵尚志被第二次开除党籍。被开除党籍后,赵尚志内心非常痛苦,也感到委屈。但他没有灰心气馁和懈怠抗日。正像他在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所说“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那样,赵尚志对党的事业从未丧失信心,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1942年2月12日,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赵尚志被混入队内的敌特刘德山击成重伤。赵尚志牺牲后,日寇将其头颅割下拍照,英雄仍怒目圆睁,日寇为之胆寒。

1939年10月下旬,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十二团党委接到一封转自第六军军部的信,并要求将一封事关千万群众生命的信尽快转到梁家窑交通站。接到送信任务的朱连长和马班长,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后,在一座废弃的炭窑烤火时,被炭火释放的一氧化碳熏晕了。炭火越烧越旺,引燃了陈炭,睡在炭火旁的马班长被烧死了。靠近洞口的朱连长中毒较轻,在冷风的吹袭下慢慢苏醒过来,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双脚脚掌已经被烧掉了。看着自己的残脚,他有些绝望地摸了摸手枪,想到了自杀。可这时他想起了出发前所表的决心:“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信送到!”他用手摸了摸贴身放着的信,翻过身,双手拄着地,拖着双腿向前爬去,以惊人的毅力,爬过山丘、爬过水洼……从废炭窑到梁家窑不过20里路,但朱连长爬了两个昼夜。当他爬到距离梁家窑附近的树林时,发现了正在砍树的我党地下交通站的老梁同志,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老梁”两个字。把信交给老梁后,朱连长有气无力地讲述了他和马万海遇难的经过,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忠诚于党的事业,发自内心,落于行动,经受考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忠诚于党的组织纪律——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整饬风纪,实现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战斗力的整体提升

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而要取得民众的信任,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军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队伍的重要标志,也是东北抗联联系群众的根本。1933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第一部法规《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暂行规则》制定颁布。此外还制定了《反日游击队纪律暂行条例草案》《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各种纪律详则草案》等,这些规则和条例均明确:对于违反纪律的情况,要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严肃处理。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1941年2月曾在《给与野营游击部队全体同志的信》中写道:“什么是革命军事纪律?就是由工农劳苦群众做组成的武装军队,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一致行动去完成对敌作战的各个不同任务,达到全部胜利。由这样所产生的思想行动的范围和规定就叫纪律。革命的纪律是保证全军队胜利的必要条件,纪律同时是保证军队中绝大多数人应有的权利防止极少数的破坏。破坏纪律就等于破坏战斗胜利的条件,而危害自己的军队,所以每个革命的战士(包括自上至下一切人员)都应该自觉自动的(地)遵守纪律,任何很小的破坏纪律的行为,都为革命军队所不许可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也传唱着:“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官长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铁一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锻炼成无敌的铁军……”

最艰难的岁月里,融入红色基因的作风,远比子弹更有威力。东北抗联各部队十分注重严格执行军规军纪,始终坚持从高级将领做起,正风肃纪、违纪必究、执纪必严。有一年冬天,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抗日游击根据地—金川河里地区的犟眼子沟,杨靖宇因为洗脸时自己的配枪离了身,违反了他立下的“枪不离身”的纪律要求,于是他自罚在风雪中站岗。漫天风雪中,杨靖宇到最前沿的第一道岗哨站岗,脸被冻得变色,双脚冻得发麻。将军严明的纪律观念和严格的自律意识,深深地感染了官兵,促进了东北抗联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战斗力的整体提升。一碗炒黄豆算不得什么大事,可在东北抗联将领眼里,却是关系人心向背的原则问题。李兆麟曾以“炒黄豆”里蕴含的“作风纪律滋味”,深刻地教育战士要严格遵守部队的纪律。

党的群众纪律是人制定的,同时也要靠自觉、严格地遵守而得以落实。在东北抗联队伍中,不论是谁,如果违反了群众纪律,就会被惩罚,甚至被严厉地处罚。东北抗联战士李桂林曾经讲述过一个使他终生难忘的“一双胶皮鞋”的真实故事:“1942年5月份,我们在东兴地区活动,没有粮食,从山里出来‘打给养’。一天黄昏时,我们找到一个在水田里正挖稻田地的朝鲜族农民,让他给我们带路。当他去找脱在田边的胶鞋时,鞋却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回来时,在向山里行进的路上,大家坐下来休息。战士们背靠路边,斜歪在背包上,脚都伸向路中心。这时,于天放发现这双胶皮鞋穿在六支队的机枪射手的脚上,本人承认后,当场把他处死了。一双鞋,一条命,为了维护抗联铁的纪律,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使在场的人都为他惋惜。但在那个时候不得不那样去做,所以谁也不敢再违纪。”东北抗联之所以能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长期坚持斗争,关键在于拥有过硬的作风。特别是东北抗联队伍中的党员干部,以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过硬作风和人格魅力,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作者:何伟志,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