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胜利后,朝鲜首相金日成送来了24箱苹果,毛泽东看完后说:我不喜欢。
1950年12月中旬,长津湖战役刚刚结束,这场持续17天的战斗让美军第10军全线撤退,志愿军歼敌1.3万余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为此准备了一份特殊的感谢礼物。
金日成亲自下令,要求各地收集苹果作为礼品,当时朝鲜正值寒冬,加上战争破坏,新鲜水果极其稀缺,经过一周的筹备,终于凑齐了24箱苹果,每箱约50个。
这些苹果有个特殊之处:每个果实上都用红色颜料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朝鲜人民军政治部的文书们,他们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完成所有标语的书写。
12月20日,苹果通过军用卡车运抵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收到礼物后,立即致电北京请示处理方式,按照惯例,各国政要赠送的礼品都要上交中央统一处理。
中南海警卫团收到苹果后,团长张耀祠向毛泽东汇报了情况,毛泽东看了看苹果,询问了数量和来源后,指示将苹果分发给工作人员,张耀祠提醒说苹果上写着标语,毛泽东回答说苹果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
这批苹果最终分配给了中南海的警卫员、工作人员和厨师,每人分到2—3个,大家都觉得这些苹果格外甜,因为这是朝鲜人民在艰苦条件下的心意。
类似的礼品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朝鲜战争期间,各国政要和友好团体经常向中国领导人赠送物品,印度总理尼赫鲁送过象牙制品,苏联领导人送过工艺品,越南胡志明送过茶叶。
毛泽东对待礼品的态度一向一致,1949年苏联送给他一辆吉斯汽车,他用了几次后就交给了公家,1952年英国工党领袖送他一套瓷器,他同样让秘书转交给了国家。
礼品处理有严格的程序,外国政要赠送的物品先由外交部登记,然后根据价值和性质分类处理,有纪念意义的存入国家博物馆,日用品则分发给工作人员使用。
这种做法并非个人习惯,而是当时的制度规定,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得收受贵重礼品,外交礼品必须上交组织处理。
朝鲜战争期间的物资援助主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苏联提供了64个师的装备,总价值13亿美元。中国向朝鲜提供粮食和生活物资,总计约1.5亿美元。
个人之间的礼品交换更多体现了情感层面的交流。金日成曾向彭德怀赠送一把朝鲜传统宝剑,彭德怀回赠了一副中国字画,这些礼品后来都收藏在相关博物馆中。
苹果事件发生时,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刚刚传到北京,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遭美军空袭身亡,出于保密需要,这个消息直到12月底才正式通知毛泽东。
周恩来亲自向毛泽东报告了毛岸英的牺牲经过,毛泽东听后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了一句:“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关于安葬事宜,他在回电中写道:“把岸英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埋葬在朝鲜的土地上。”
那个冬天格外寒冷,北京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5度,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们在品尝朝鲜苹果时,都感受到了这份来自战火中的温暖。
朝鲜战争期间,中朝两国军民之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志愿军战士救助朝鲜孤儿,朝鲜百姓冒险为志愿军带路送信,这些交往超越了国界,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
苹果上的标语在那个年代很常见,不仅是朝鲜,当时的中国也经常在各种物品上写标语表达情感。从工厂生产的商品到学校制作的手工艺品,标语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
关于个人崇拜问题,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过自己的看法,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他说:“不要搞个人崇拜,但是必要的个人威信还是要的。”这种态度在处理各种礼品时都有体现。
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那批朝鲜苹果确实很甜,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态度,他总是强调,收到的礼品都是送给中国人民的,个人不能占有。
那24箱苹果在几天内就被分发完毕,有人提议留几个作纪念,但毛泽东认为没有必要,他说:“苹果的作用就是吃,吃完了才算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