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许光达却说:不许去。
1962年春天,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工处主任找到许延滨,通知他获得了苏联军事学院公派留学资格,全校1200多名学生中,只有5个名额,许延滨是其中之一。
政工处主任特意叮嘱:“这次留学机会来之不易,苏联方面对学员要求很高,政审极其严格。”许延滨内心激动,立即写信告诉父亲这个好消息。
三天后,许光达的回信只有一句话:“不同意出国,在国内照样能学好本事。”许延滨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通父亲为什么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政审人员专程前往许光达家中了解情况,许光达态度明确:“孩子留在国内发展更好,出国学习对他的成长没有益处。”政审人员反复解释留学的重要性,许光达始终不松口。
许光达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儿子一旦以“大将之子”身份出国,必然受到特殊关照,这种温室般的环境反而会害了他,真正的成长需要在困难中磨练,在基层中历练。
许延滨从小就感受到父亲的严格要求,上小学时,学校距离家里只有两条街,但许光达坚持让他住校,理由是“要学会集体生活”。
每次填写学籍档案,家长一栏从来只写母亲的名字,许延滨曾经问过原因,许光达说:“你要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不能让别人因为我的身份对你特殊对待。”
周末回家,许延滨必须自己坐公交车,家里明明有专车,但许光达从不允许司机接送孩子。“挤公交车也是一种生活体验,你需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失去留学机会的许延滨继续在哈军工读书,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装甲兵某团任排长,从基层连队做起,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和普通军官完全一样。
1975年10月,中国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核试验,许延滨作为技术军官参与现场指挥,爆炸后需要第一时间进入核心区域收集数据,核辐射检测仪显示辐射量超标,但数据必须在黄金时间内获取。
许延滨带头冲进爆心区域,在高辐射环境中工作了40分钟,成功获取了关键的爆炸参数,这些数据对后续核武器改进具有重要价值,他因此荣立三等功。
1976年边境冲突期间,许延滨担任作战参谋,在一次敌情分析会上,他根据敌方调动规律,准确预判了对方的进攻路线和时间,指挥部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前布防,成功击退了敌方进攻。
战斗中,许延滨被弹片划伤左臂,但他坚持留在指挥所继续工作,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直到战斗结束才去包扎伤口,上级为他记二等功一次。
1980年代初,军队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许延滨被选中参与陆军首个师级计算机指挥系统的研发工作,当时中国计算机技术刚起步,军用软件更是一片空白。
项目组只有8个人,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完全靠自己摸索,许延滨白天调研需求,晚上学习编程,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历时三年,这套系统终于研制成功。
系统投入使用后,部队训练效率提高了60%以上,以前一次师级演习需要准备15天,现在只需要6天就能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套系统后来在全军推广,许延滨也因此晋升为少将。
1995年,许延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哪年考试成绩如何,哪次犯了错误,哪个阶段表现突出。
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延滨性格坚韧,适合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过度保护反而会消磨他的意志,让他在困难中磨练才是正道。”许延滨这才明白,父亲的严格要求背后藏着深深的用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许延滨感慨颇深:“如果当年出国留学,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苏联的特殊照顾下,我不会经历基层的磨练,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当年哈军工同期毕业的同学中,有些人因为家庭背景得到了更好的分配,但真正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恰恰是那些从基层做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