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

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9年,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一栋普通住宅的门铃响了,门外站着几名西装革履的男人,他们亮出证件,自称中情局探员,为首的约翰·克莱默,皮鞋尖不小心蹭到门边一袋散发着中药味的药渣。 这群不速之客没绕弯子,直接向屋里的中国老人曾肯成摊牌:“我们能为您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的职位。” 面对条件开得极为诱人:年薪10万美元、终身医保、豪华别墅,他们甚至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治疗方案,说梅奥诊所的特护病房已经为他患有红斑狼疮的女儿备好。 但中情局显然做足了功课,他们知道曾肯成每天骑车送女儿去医院,也知道他周末去图书馆查医学资料,甚至连他爱抽“大前门”香烟的习惯都一清二楚。 而女儿高昂的医疗费,正是这位父亲的软肋,一个月的开销几乎等于他在国内当教授三年的工资。 并且为了凑钱,他曾在北京各大学府间疲于奔命,上午在清华讲《复变函数》,下午去北大教《线性代数》,晚上还要给中科院的研究生开小灶,累得在讲台上直打瞌睡。 可面对这份足以解决一切困境的“大礼”,62岁的曾肯成却突然笑了,他表面上说要考虑一下,一转身就悄悄拨通了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电话。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走投无路的父亲,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还能这般坚定? 在1957年,年轻的曾肯成刚从华沙大学毕业,胸前还别着中国留学生联谊会的徽章,而在莫斯科的火车站,一边是波兰科学院的盛情挽留,另一边,一位苏联教授甚至偷偷塞给他一张去西方的火车票。 可谁能想到,当时在国内刚被错划为“右派”的他,竟把那张通往锦绣前程的车票叠成了纸飞机,毅然坐上了开往祖国的绿皮火车。 在归国的车上,曾肯成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一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信条:“密钥矩阵可以重置,但根系不能移植。” 回国后,现实的艰苦远超想象,他带着学生们在防空洞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搞研究,硬是钻研出一套用《唐诗三百首》作密码本的加密方法,这套方法后来被情报界称为密码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而且曾肯成的学术成就,曾让中情局的电脑里堆满无法破译的中文文件,也让五角大楼的密码专家们挠头多年,不得不连夜翻档案,研究这位操着湖南口音的老先生。 甚至他早年未完成的一项研究,后来升级为“非线性移位寄存器”陷阱,成了国家在电子战中的一道铜墙铁壁,就连后来“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的底层算法,也沿用了他团队在1978年搭建的研究框架。 然而,这位学术巨人的生活同样有凡人的挣扎,女儿的病,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他身上,客厅墙上磨得发白的中国地图,茶几上《中国科学》杂志下压着未写完的微分方程,都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科学家和父亲的双重负荷。 也正因此,1989年中情局探员才会带着20万美元的年薪合同和女儿的X光片再次上门,他们自以为拿捏住了曾肯成的软肋,却没想到,这张天价支票在他眼里,分量甚至不如合肥老家那棵梧桐树。 据说,他后来在美方合同的金额数字上画满了函数曲线,像是在用数学语言嘲讽这种赤裸裸的交易。 这个故事的后续,直到2003年才由他的女儿无意间揭开,当时已成为志愿者的她,在调试一套测温仪加密系统时,发现后台一个以她生日命名的隐藏文件。 而里面存着一张1989年的监控截图——画面中,中情局探员离开后,她的父亲独自对着那张中国地图,站了整整一夜。 这份尘封的往事,如今已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教学案例,屏幕上闪烁的,是一位科学家用一生写下的信仰方程。 回到北京后,曾肯成仅用三个月,就重构了此前被美方部分破译的军用密码体系,1991年海湾战争,我军指挥部的加密电台能顺利传输指令,正是他设置的“非线性移位寄存器”陷阱在背后起了关键作用。 而由曾肯成牵头成立的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中心,后来孵化出中国第一个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晚年的曾肯成常坐在轮椅上给研究生讲课,黑板上除了复杂的密码学公式,总会留出一角写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如今,在北京中关村的科学园里,他当年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已亭亭如盖,路过的年轻人或许不会知道,这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曾有一位“密码诗人”拒绝了天价诱惑,用数学符号,写下了一部关于信仰与选择的硬核史诗。 【信源】曾肯成:国家秘密的守护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