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开工仪式上,身穿制服的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19日林芝雅鲁藏布江畔的开工仪式现场,镜头扫过台上领导后,定格在后排一群年轻工程师身上。他们手里攥着已经被汗水浸湿的施工图纸,目光专注地盯着眼前湍急的江水。 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人员,将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完成这个总投资1.2万亿元的梯级水电站建设,按照规划整个工程将分5级建设,通过截弯取直的引水方式,将2230米的总落差科学分解。 在这样的海拔高度施工,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普通人快步行走都会感到呼吸困难,而工程师们却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测量设备,在悬崖峭壁间进行精确勘测。 去年勘探期间,一个测量小组在峡谷深处遭遇突发暴雨,眼看着刚刚完成测量的控制点被泥石流冲走,所有人只能抱着防水的电脑设备,在岩石缝隙中躲避了一整夜。 雅鲁藏布江的水流湍急程度超出很多人想象,丰水期时每秒流量可达6000立方米,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将重达数吨的岩石冲击移位,在这样的水文条件下进行基础施工,对工程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冬季施工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江畔气温可降至零下20摄氏度,混凝土浇筑必须采用电热保温措施,搅拌站需要搭建专门的保温设施,最棘手的是冻土层施工,常规钻探设备很难穿透。 项目团队为此专门研发了蒸汽预热技术,通过高温蒸汽预先软化冻土层,再进行钻孔作业,这项创新将施工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后来被整理成高原工程施工的标准作业指导。 环境保护是工程建设的硬性约束,施工区域南侧20公里处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避开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原设计的引水隧道路线被迫调整,增加了3公里长度,造价因此增加1.2亿元。 工地设置了专门的生态监理岗位,工作人员每天用望远镜观察附近的鸟类活动情况,今年春季,为了等待一对黑颈鹤完成孵化,原定的爆破作业推迟了两周时间。 28岁的测绘工程师李明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对比照片:去年初到工地时还是白净的书生模样,现在已经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他测量过的悬崖累计高度相当于5座珠穆朗玛峰,脚上穿破的登山靴在宿舍里整齐摆了一排。 这项工程需要穿越5条地质断裂带,隧洞掘进过程中要克服岩层破碎、涌水等复杂地质条件,目前使用的大型掘进设备已经成功突破第一条主要断裂带。 工程采用径流式发电方式,不改变河流的总体水量,按照水利部的监测数据,雅鲁藏布江的出境水量仅占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流量的6%—25%,对下游水文影响有限。 为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工程设计了分层取水系统和仿自然鱼道,国家林草局公示的生态保护资金达到200亿元,主要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占总投资的7.2%。 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设计可抗8.5级地震,这一标准是基于该地区1950年以来的地震历史数据制定的,确保工程在极端地质条件下的安全性。 这些在“世界屋脊”上挥洒汗水的年轻工程师,正在用先进技术和严谨态度,书写中国水电工程的新篇章,他们的每一次测量、每一道工序,都将成为这座高原水电站的坚实基础。 信源: 水利部:《雅鲁藏布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