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1901—1931)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水族),山东党组织早期领导核心,工人运动先驱。[祈祷][祈祷][祈祷] 1901年1月5日生于贵州荔波县水浦村水族家庭,自幼目睹民间疾苦。1915年反日讨袁运动中,14岁的他带头焚烧日货、街头演讲,痛斥“二十一条”。1917年赴山东投靠任县官的叔父,临行赋诗:“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 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领袖,主编校刊,组织罢课游行。期间发表《灾民的我见》,揭露社会贫富悬殊,号召团结斗争。1920年与王尽美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传播新思想,为山东建党奠定基础。 1921年春,与王尽美创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年仅20岁,是13名代表中最年轻且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董必武后赋诗追忆:“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1923年赴青岛筹建党组织,任中共青岛支部书记(后为市委书记)。以四方机车厂为重点,改造“圣诞会”为工会,发展800余名会员(占全厂60%)。 1925年2月发动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邓中夏赞其“难能可贵”。 同年4月领导青岛日商纱厂三次同盟大罢工,1.8万工人参与,起草《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告书》。5月29日当局镇压酿成“青岛惨案”,次日引发上海五卅惨案,合称“青沪惨案”,掀起全国反帝风暴。 1925年8月王尽美病逝后,接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后在毛泽东主席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推动山东农运。 1925年11月因纪念十月革命活动被捕,狱中染肺结核,保外就医。 1929年1月因叛徒王复元出卖,第三次被捕。在济南省立监狱领导两次越狱:第一次(1929年4月):仅1人逃脱;第二次(1929年7月):指挥18人越狱,6人成功脱险,他因体弱跌伤被追回。 1931年4月5日凌晨,与21名同志高唱《国际歌》就义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史称“四五烈士”。就义前留下绝笔:“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贵州荔波故居(省级文保单位)、青岛群雕、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双人塑像均成红色教育基地。江泽民题词:“学习邓恩铭烈士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邓恩铭以“志在苍生”的初心贯穿革命生涯,其扎根工运的实践、身陷囹圄仍组织越狱的坚韧,彰显早期共产党人“头颅热血,不朽永垂”(其离乡诗)的赤诚。作为水族英烈,他更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求解放的集体意志。 #分享城市新鲜事#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