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谁能想到这位开国大尉,参加革命的时间比很多少将都长!三枚勋章与一个世纪:104

【谁能想到这位开国大尉,参加革命的时间比很多少将都长!三枚勋章与一个世纪:104岁老红军谭德本的传奇人生】

谁能想到这位开国大尉,参加革命的时间比很多少将都长!三枚勋章与一个世纪:104岁老红军谭德本的传奇人生

一件褪色的绿军装、一顶发黄的旧军帽、四枚镶着五角星的红肩章,还有他视若生命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这些珍藏在一个上锁棕色衣柜里的物件,承载着一位世纪老兵的传奇人生。

2022年5月21日9时,宁夏银川。104岁的老红军谭德本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位经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走完了他跨越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

图片1

消息传出,人们纷纷追忆这位身经百战的老英雄。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国的整个历程。1933年,年仅15岁的谭德本在四川南充老家参加红军时,个头还没有枪高,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 “红小鬼”。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跟随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两越雪山,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等著名战役,身上伤痕累累,是中国革命的 “活化石”。

一,少年从军,血火长征

1918年8月,谭德本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一个贫苦农家。1933年,当红四方面军来到营山县宣传革命时,15岁的少年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当时全家辛辛苦苦劳作一年还吃不饱饭,粮食常常被地主和军阀搜刮一空。”

按红军规定,15岁的年龄还不够参军资格。但倔强的少年有自己的主意——当红军队伍离开营山县时,他紧紧跟在队伍后面,就这样成为了一名 “红小鬼”。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穿着薄衣薄裤的谭德本向着未知的目的地前进。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年轻的谭德本经历了长征中最严酷的考验。

“过雪山时,相当困难,太冷了,根本不敢坐下,只要坐下就起不来了。”谭德本回忆,爬雪山时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喘不上气,战士们相互搀扶才过了雪山。

草地的危险更甚于雪山。若尔盖草原上沼泽密布,危机四伏。“沼泽太可怕,陷进去的人根本出不来,施救的人也会一并陷进去。”谭德本曾亲眼目睹800多名战友牺牲在若尔盖草原。

一次,他双脚已陷入泥潭,千钧一发之际抓住一匹马的尾巴才捡回性命。“我年纪小、身体轻,在草地上打着滚往前走,眼睁睁看着战友从草滩上陷下去,没法子救。”老人晚年回忆时仍眼含泪光。

严寒同样致命。“寒冬腊月,部队走到了宁夏盐池,我们这些南方兵还穿着从家里出来时的短裤,腿上冻得裂口子,鲜血顺着腿往下流。” 粮食断绝时,他们只能靠野草、树皮甚至枪皮带充饥。

二,抗日烽火中的铁血战士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随着全国进入全民抗战时期,谭德本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第769团。

1937年10月19日,一个让谭德本终生难忘的夜晚。在山西省代县,他参加了由陈锡联团长指挥的夜袭阳明堡战役。

阳明堡机场是日军重要的空军基地,停放着24架用于轰炸太原、忻口的飞机。为配合正面战场,769团在当地群众协助下隐蔽进入机场,突然发起进攻。

“战士把手榴弹绑在身上,扑进敌群,奋勇拼杀。”谭德本清晰记得那个炮火纷飞的夜晚。战斗中,他的右腿不幸中弹,但硬是拄着枪拖着伤腿跑了30多里继续战斗。经过一小时激战,他们全歼日军100余人,摧毁全部24架飞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意志。

1939年,转战山东的谭德本已是八路军115师师部特务连排长。同年,他参加了由杨勇指挥的 梁山伏击战。这场战斗被八路军总部嘉奖为 “模范的歼灭战”。

“这仗打得太痛快了!”即使晚年回忆,谭德本依然兴奋不已。八路军以500多兵力布置“口袋阵”,全歼日军400多人,包括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在内,开创了我军在劣势装备下全歼日军一个成建制大队的先例。

       

图片2(老红军谭德本三级解放勋章证明)

三,后方保障与再上战场

1940年后,因战伤影响行动,谭德本被调到鲁西南31团鞋厂任厂长。在日军经济封锁造成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带领鞋厂创造了一个月为前线输送1万多双鞋的奇迹。

“那时候没有布料用来做鞋,前线战士又不能光着脚打仗,有的百姓拿出自己的衣服,有的拆掉了自己的被子,捐给鞋厂。” 在谭德本心中,这1万多双布鞋与前线的枪炮弹药同等重要。

抗战胜利后,谭德本本可在家休养,但当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他又两次义无反顾踏上战场。在后方,他亲手缝制棉布鞋、运送军用物资,为前线负伤的战友疗伤。

新中国成立后,谭德本先后在兰州军区后勤部军需处、甘肃天水21陆军医院工作。1955年,他被授予大尉军衔,同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授衔那天,他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图片2

                 

四,永不褪色的革命本色

谭德本将那些象征荣誉的勋章看得比生命还珍贵。他的小儿子谭新平回忆:“父亲将这些看得比生命还珍贵,我小时候曾经偷偷将勋章和军装偷出去,跑到照相馆照了一张跟父亲一样的照片。”

在女儿谭淑琴记忆中,父亲在生活中有些固执:“绝不许浪费一粒米,不能浪费一度电,衣服破了继续打补丁穿。” 这种节俭习惯源于战争年代的艰苦经历。随着时间推移,子女们逐渐理解了父亲——比起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友,能活下来已是莫大幸运。

退休后,谭德本没有闲下来。他成为革命精神的义务宣讲员,每逢清明、国庆,便走进校园、社区、革命纪念馆,为市民和学生讲述长征精神、抗战精神。

“他希望年轻人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的生活是牺牲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2016年4月,98岁高龄的谭德本还亲自到梁山战斗遗址纪念园参观,向年轻官兵讲述抗战故事。

每当提到牺牲的战友,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总是无法抑制泪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还幸运地活着。” 战争年代,多少伤痛也没能让他倒下,但战友的牺牲却成了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五,跨越世纪的红色记忆

2013年春天,95岁的谭德本回到四川老家。他记着奶奶临终前的遗愿,亲手在奶奶墓前种下两株松树。这个细节透露出铁血军人内心柔软的一面——为了革命理想,他错过了太多与亲人相守的时光。

1955年,谭德本第一次回到离别22年的故乡。白发苍苍的双亲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三人抱头痛哭。那一刻,战争与和平、国与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2022年5月21日,老英雄谭德本安详离世,享年104岁。他珍藏一生的三枚勋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分别对应着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如今成为百年红色记忆的见证。

谭德本的小儿子曾偷偷拿出父亲珍藏的勋章和军装,跑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和父亲一样的照片。如今,这张照片和那些勋章一起,被一代代传下去。在武警宁夏总队银川支队机动大队,官兵们仍记得谭老讲述抗战故事时的神情;在宁夏的校园里,孩子们仍传诵着那个 “没枪高的小红军” 如何三过草地。

衣柜里的勋章静默无言,却述说着一个世纪的忠诚与信仰。当最后一批亲历者远去,他们的故事成为民族记忆的基因,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中奔流不息。

(转发来源 : 史海拾贝人 原创 : 史海拾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