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视察安庆,突然想起了陈独秀,于是便问地委书记:陈独秀家还有谁?殊不知,就是这简单的一问,给陈独秀后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转变......
1953年,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这时,毛主席跑到安庆遛弯儿,这座老城市,既有文化底蕴,又出了不少英雄好汉。说到英雄,陈独秀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字,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亮得跟灯泡似的,思想前卫得不得了,连毛主席都被他影响得不轻。就像古人说的:“英雄所见略同,但有时候也得吵吵架。”陈独秀和毛主席的关系,虽然偶尔拌嘴,但总体上还是一段传奇。
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也就是现在的安庆人。有人猜,他后来那么能折腾,是因为小时候看封建思想不顺眼。他家也算是读书人家,老爹当年考上秀才就停了步,回老家教书去了。后来陈独秀被过继给叔叔,叔叔当官当得挺大,陈家在当地也是一号人物。陈独秀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聪明得很,但考上秀才后就觉得憋屈,因为他看透了科举考试的猫腻。跟老爹一样,他也停在秀才这儿,不过这下他找到了理由,跟科举考试和封建说拜拜。叔叔挺支持他,他出国留学后,见识了更前卫的思想。1902年回国,他就发誓要改变现状,让国家牛起来。
陈独秀是革命的领头羊,《新青年》就是他办的,新文化运动也是这么开始的。他批评时弊,反对封建,让新文化运动火了起来。1953年,春天跟开了挂似的,啥都变得生机勃勃。毛主席带着一帮人晃悠到了安庆,这地儿,那可是陈独秀的老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块儿宝地。毛主席一踏上安庆的地界儿,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他琢磨起了陈独秀,这位以前的哥们儿、并肩作战的兄弟。虽说两人在政治上掐过架,但陈独秀那股子革命劲儿,还有给国家出的那份力,让毛主席心里头一直给他竖大拇指呢。毛主席冷不丁地问:“嘿,陈独秀那老哥们的后代咋样了?家里还有喘气的没?”这话听着随意,可里面那感情深着呢。旁边的地委书记一听,心里头暖洋洋的,赶紧回话:“陈独秀的后代还在安庆猫着呢,不过日子紧巴巴的。”
陈独秀那几个小子,特别是他三个儿子,命苦得很。老大陈延年,脑袋瓜子灵光,复旦的高材生。受老爹影响,一头扎进了共产主义革命里。他不仅接了老爹的革命班,还敢对老爹的错误拍桌子。可惜啊,好人没好报,被敌人逮住,29岁就挂了。老二陈乔年,也是个能人,跟着大哥的脚步,也玩起了革命。结果呢,也被国民党给咔嚓了,才26岁。俩儿子一走,陈独秀那心里头,跟刀割似的。
现在就剩老三陈松年在安庆晃悠了。陈松年上有老爹老妈要养,下有孩子要拉扯,家里穷得叮当响。赶上那乱世,也没念多少书,只能在窑厂卖苦力。为了糊口,连老爹在北京的老房子都卖了。那日子过得,啧啧,比黄连还苦。陈松年天天起早贪黑地干,可挣的那俩钱,连肚子都填不饱。不过,陈松年这人倔得很,坚信只要豁出命去干,总有一天能翻身。毛主席听完这堆事儿,心里头那叫一个沉甸甸。他愣了一会儿,然后慢悠悠地说:“陈独秀的后人嘛,该帮衬的咱得帮衬着……”这话一出,跟春风似的,吹得在场的人心里头暖洋洋的。毛主席这一举动,不光显摆了他对革命老前辈的敬重,还秀了一把领袖的大爱无疆。就这一句话,陈松年的小日子可就转了运。
打这以后,当地政府那是相当照顾陈松年一家子。不光给他找了份美差,还让他去上了个文化进修班,好让他提提气质。陈松年在工厂里头那是越来越露脸,从一个平头百姓混成了干部。生活条件那是噌噌往上涨,家里头也脱离了苦哈哈的日子。陈松年的老婆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脸上又乐开了花。
陈松年的日子那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为啥?还不是因为毛主席那句话:“陈独秀的后代,得照应着……”这话一出,陈松年的小日子立马改头换面了。不光他一个人的命运被改写,还传递出一股子正能量:不管啥时候,为国家、为民族出过力的人,咱可不能忘!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拉扯下,陈松年算是从泥潭里拔出了腿,成了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汉子。工作上那是风生水起,下了班也不闲着,社区里的大事小情都爱掺和,邻里间有啥难题,找他准没错。陈松年的事迹,在安庆市那是传得沸沸扬扬,成了不少人的励志榜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