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秋天,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敲开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大门。没想到他的第

1949年秋天,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敲开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大门。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周!十年前,你可是答应过我一个请求的!”   1949年秋,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中年人站在中南海门前,他请求拜见周恩来,门卫犹豫片刻,最终让他进了总理办公室。   他走进去,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周!十年前,你可是答应过我一个请求的。”周恩来看着他,眼中浮现出十年前在延安窑洞里并肩奋斗的回忆,马海德等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十年。   他的中文名字是马海德,本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家中清贫,父亲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他八岁那年患上流感,兄妹也相继病倒,一位年迈的医生不收分文,挨家挨户上门诊治,那一刻他决定长大后做一个能给穷人看病的医生。   成年后,他考入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1933年,23岁的他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父母盼他回国行医谋个体面生活,他却决定远赴中国考察热带病。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们三人在慈善医院工作,试图开展一些研究,不久同伴们先后离开了中国,马海德独自留下。   他见到的是另一幅中国的面貌,医院门口挤满了无钱就医的百姓,工人咳嗽发烧却不肯请假,高楼大厦的背后,是弄堂里的贫民窟,肮脏混乱,孩子瘦得肋骨突出。   他开始为穷人免费行医,也在工厂做调研,记录工人肺病、皮肤病的发生状况,他把数据整理成报告,投稿到英文医学杂志,引起了一些关注。   1934年,他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宋庆龄,这段缘分成为他与中国命运绑定的起点,在她的鼓励下,他将诊所变成了秘密联络点,为中共传递情报、掩护活动。   他常说一个医生不止是给人治病,也该给社会治病,他接触到更多底层工人和进步青年,他们的信念和热情,让他渐渐改变了最初单纯做研究的想法。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准备前往陕北采访红军,宋庆龄建议让马海德同行并兼任随行医生,他们翻山越岭,走进黄土高原上的延安。   当时红军物资匮乏,条件极为艰苦,马海德住在土窑里,拿竹筷削成夹板,用蒸锅消毒器械,药品紧缺,他和卫生员自己熬制药膏,他亲眼见到不少伤员因为伤口感染而死,心里非常难受,他白天巡诊,晚上整理病例和治疗方案,几乎没有一天休息。   他开始学习中文,换上灰布军装,和八路军战士一起吃黑面馍,喝菜汤,慢慢地大家不再叫他“洋医生”,而是喊他“马大夫”。   1937年,他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同时也表达了加入中国国籍的愿望,战争时期条件有限,党组织希望他继续工作,关于国籍问题则承诺等到将来解决。   抗战时期他随部队南征北战,从华北到山东、再到西南边陲,他带领医疗队深入战场,成立流动救护站,还为地方民众培训医务人员。   他曾用马粪提取青霉素,用树皮制成退热药,处理过上千例骨折和感染,他用笔和纸记录每一例治疗情况,在战火中也从不松懈。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美国方面三次劝他回国,还承诺给予教授职位,他婉拒所有邀请,回到北京后主动找到周恩来,提醒了那句十年前的承诺。   周恩来当即批示,1950年,马海德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正式归化的外国人,他没有庆祝,只是继续穿着旧棉衣,每天挤公交上下班。   从1950年代开始,他推动建立麻风病防治制度,引进国际药物,建立康复站,他推动在各地设立康复种植场,让患者自给自足,重新融入社会,他的方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的麻风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1988年,他因癌症去世,终年78岁,马海德把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从未要求回报,他相信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把自己交给人民,是对这份信念最诚实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