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曾骂中国人为“乡巴佬”的美国副总统万斯,竟然公开称:“我们要以中国为参照,如果中国赶超我们,这不该怪中国,而是美国领导人蠢!” 美国副总统万斯,一个曾把中国贬为“乡巴佬”,并将美国制造业衰落、工人失业等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政客,最近却有了一番惊人之语。他公开表示,如果中国超越美国,那并非中国发展太快,而是美国领导人自己无能,打烂了一手好牌。 这番言论的背后,是中美两国近年发展轨迹形成的鲜明对照。中国的发展势头既快又稳,2023年GDP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和贸易等核心领域,中国早已跑到世界前列。 从日常的手机、家电,到美国超市货架上的商品,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身影。科技创新上,中国也早已摆脱了模仿者的标签。 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半数在中国;5G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并形成了自主标准;甚至独立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与企业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中国的强项。高铁网络遍布全国,去年又新增数千公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连偏远地区的5G信号覆盖都优于美国许多地区。制造业不只是中国的压舱石,更在向高端迈进。 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等高科技产品产量惊人,去年全球销售的电动车半数以上产自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更是占据全球八成以上份额,并成功拉低了全球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似乎陷入了另一种困境。曾经的“世界工厂”风光不再,产业外移导致本土制造业萎缩,“铁锈地带”的城市景象萧条,年轻人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金融市场看似繁荣,实则暗藏泡沫,硅谷银行的突然倒闭便是例证。 基础设施的老化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道路年久失修,电网稳定性不足,甚至有数据中心因供电问题而暂停人工智能项目,直接拖慢了研发进程。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新铁路项目,往往在无休止的党派争论中搁浅,效率对比鲜明。 科技发展同样面临瓶颈。许多企业虽有研发意愿,却苦于人才短缺和教育体系的滞后。而政治上的持续内耗,更让国家发展方向摇摆不定。政策朝令夕改,企业不敢轻易投资。 政府承诺的芯片建厂补贴迟迟不到位,让已经动工的企业进退两难。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日益尖锐,高昂的房价和医疗费用,让许多普通人不堪重负。 那么,万斯这位曾经的“中国指责者”,为何会突然调转枪口,这既有中国发展势不可挡的客观现实,也有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和选民压力的深层考量。中国的崛起已是无法忽视的事实,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越来越多美国人感到焦虑。 万斯本人出身于俄亥俄州的“铁锈地带”,深知底层民众的疾苦与失落。作为副总统,他必然切身感受到了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带给民众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他将矛头从中国转向“美国领导人”,是一种十分精明的政治策略。这番话不仅能安抚那些将怨气指向外部的选民,更能迎合对华盛顿建制派普遍不满的民众心理。 这看似是“甩锅”,却精准地切中了部分选民的痛点。通过这种方式,万斯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敢于挑战“政治正确”、直面现实的形象,这无疑在为他未来的政治生涯铺路。 说到底,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实力消长的背后,是发展理念与治理能力的较量。中国的实践证明,脚踏实地、认准目标持续投入,才是发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