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人生本来就没有苦,只是你欲望太盛,想要的太多;人心本来也不累,累的是你索求的太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的词作者李叔同,在1918年7月13日的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
当时《申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件事,因为很少有人能理解:一个在上海滩名声显赫的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青灯古佛。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经营盐业和银行业,是当地有名的富商,李家在天津有“桐达李家”的称号,家产丰厚,李叔同从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同时学习钢琴、绘画等西洋艺术。
1901年,李叔同的母亲去世,他按照传统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他开始大量阅读佛经和哲学著作,1905年,25岁的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在上野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在日本期间,李叔同参与创办了《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音乐期刊,他还与同学曾孝谷等人组建了春柳社,这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李叔同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
1910年李叔同回国后,先在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后来到上海城东女学和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授音乐和美术,在浙江师范期间,他的学生包括后来成名的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人。
李叔同在教学中引入了很多创新方法,他是中国第一个在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的老师,当时引起很大争议,他还创作了大量学堂乐歌,包括《送别》《春游》《西湖》等,这些歌曲成为当时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1912年开始,李叔同开始接触佛学,他经常到杭州的寺庙中静坐,研读《华严经》《法华经》等佛教经典,1916年,他在虎跑寺住了21天,体验寺院生活,1917年,他又到虎跑寺住了一个多月。
1918年春天,李叔同告诉妻子自己要去杭州休养身体,7月13日,他在虎跑寺正式剃度,法名演音,号弘一。
消息传出后,他的朋友们都感到震惊,纷纷赶到杭州劝他回心转意。
丰子恺曾回忆说,李叔同出家前就开始过简朴的生活,他把家中的钢琴、字画等贵重物品都送给了学生和朋友,自己只留下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各种猜测,有报纸说他是因为日本妻子的事情想不开,也有人说他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但根据他留下的文字记录,真正的原因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弘一法师出家后,专心研究佛学,特别是律宗,他认为当时中国的佛教界戒律松懈,需要严格的修行规范,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对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泉州期间,弘一法师住在开元寺,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4点起床诵经,上午写字或著述,下午接待来访者,晚上继续读经,他的饮食极其简单,常常只有一碗稀粥和几样咸菜。
弘一法师晚年专心书法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字体清瘦简洁,没有华丽的装饰,但透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质,许多人专门收藏他的墨迹,认为这些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这四个字被认为是他对一生的总结:悲的是众生仍在苦海中沉沦,欣的是自己终于找到了解脱之道。
弘一法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出家前39年是世俗的成功,出家后24年是精神的追求,这种转变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并不多见,也正因如此他的选择一直被人们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