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年,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伐,兵锋直指北元腹地,一战打得草原震动,元帝仓皇出逃,皇子、妃子、将官、战马尽数被俘。满营凯歌声中,他注意到一个异域美人——北元的元妃。她皮肤白皙,眉目深邃,被押解时仍不失尊贵。蓝玉手一指,说了一句:“送我营帐。”次日,他却下令将那女子活埋。 朱元璋下达第六次北伐命令。目标很明确,彻底拔掉北元残余势力。他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蓝玉。 蓝玉不是普通将军,他是常遇春的妹夫,也是明初武将中最能打、最敢打的一位。身经百战,手下亲兵都是刀尖舔血的狠人。他出征前就放话:“这次不拿头回来,就只带元主的脑袋!” 十五万大军北上,连克开平、建宁,最终在捕鱼儿海与北元主力遭遇。对方毫无防备,蓝玉挥军合围,一举俘获北元帝次子地保奴、公主、驸马及数万随从、军兵。 元朝旧部彻底瓦解,这场胜利震动朝野。朱元璋听闻战报,连夜设宴,盛赞蓝玉为“明朝卫青”。 战后,战俘一路被押回中原,其中最惹眼的,便是那位异域面孔的元妃。她不是战将,却是这场胜利里最昂贵的“战利品”。 军队在草原上扎营休整。大帐里,蓝玉喝着马奶酒,听着战报,目光扫过俘虏名单——看到“元妃”二字,他挑了挑眉。 没有人阻止他。这支军队里,他说了算。没有文官,也没有监察御史。将令如山,一言九鼎。 于是那位元妃就被送进了蓝玉的营帐。没人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有人说她冷若冰霜,面朝南坐了一夜。也有人说她自请为妾,想保命。但更广泛的流言是:她入帐不久便失了声息,第二天清晨,蓝玉淡淡吩咐,把她拉出去埋了。 真相无人知晓。但这件事却被记录下来,传回了南京。 蓝玉触了朱元璋的底线。 元妃之死,看似是他行事草率,实则引爆了一根长久积压的导火索——皇帝对他早就不放心。 蓝玉凯旋,被封为凉国公。风头无两,文武百官皆避其锋。 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只是战功显赫,更重要的是他和太子朱标是姻亲。他的妻子是太子妃的姑姑,儿子又是太子心腹,关系盘根错节。 朱元璋老了,太子早逝,新皇未定。此时的蓝玉,军中有号召,朝中有关系,民间有威望,谁都能看出来:他,是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朱标死后,朱元璋情绪暴躁,开始对功臣全面清洗。胡惟庸刚被除,接着就轮到了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突然上奏,指蓝玉谋反,有人举报他私募死士,暗通塞外残元,图谋不轨。 朱元璋立刻批准缉捕。蓝玉措手不及,被锦衣卫从床上拽出,关进诏狱。 那封“密奏”中,除了谋反证据外,还有一条“私占元主妃,致其羞愧自缢”。朱元璋看完后,几乎不用再等调查,直接下了死命令。 这一次,连辩解的机会都没给。 1393年二月,蓝玉被处以凌迟。三族遭灭,牵连公侯十三人、伯爵两人,涉及者达一万五千人。 这就是“蓝玉案”。 蓝玉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结局,更是朱元璋重塑皇权的标志。 朱元璋不是不清楚,蓝玉的死罪不在于那个女人。他真正害怕的,是一个手握兵权、有群众基础、有家族网络、还能进谏出将的大将。 但他不能以“威胁皇权”为名直接杀掉一位国公,于是便用元妃事件开刀。女人,成了最合适的切口。 她没说话,也没反抗,她只在史书里留下一句“妃惭自经死”。她可能是被利用的牺牲者,也可能根本没死于羞愧,而是死于权力角力。 一个异族女子,在一个满是权谋的时代,像一枚孤立的棋子,被送上桌,又被推下局。 蓝玉,是明初最风光的武将之一。他打仗不要命,建功不留人,朱元璋亲口称他可比李靖、卫青。可最后,朱元璋还是杀了他。 因为他太有能耐,太有影响力,也太没边界。 而那个元妃,或许只是蓝玉的一个选择,也可能是他的一个教训。她出现在战后宴帐,又在一夜之间消失,无人悼念。她没有名字,只有身份,被定义为“妃”,再被定义为“罪证”。 她不是蓝玉倒下的全部原因,但她,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权力场里,从来没有无辜者。只是有人明算账,有人被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