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57岁的“黄帅”悄然离世,对于那个年代出生人来说,她的名字曾如雷贯耳,她是那个人人知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然而,喧嚣的标签之下,这位看似普通的女性,一生都与“教育”二字紧紧绑在一起,这一切,都得从一封信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教育领域仍然是师道尊严的天下,老师处罚学生更是家常便饭,家长和学生都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公开叫板。 然而,1973年,在北京一小学读五年级的黄帅,却偏偏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她发现,老师用戒尺责罚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非但没能提高学习效果,反而制造了无尽的恐惧。 她把这些观察写进了日记,甚至记录下自己挨罚后心怦怦直跳,手都握不住笔的真实感受,她朴素地质疑:体罚真的有用吗,师生之间难道不应该平等对话吗? 怀着这份善意,黄帅尝试与班主任沟通,可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无异于挑战权威。 结果,她在班上反而被孤立了,面对困境,黄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信,连同两篇日记,一起寄给了北京日报,只希望能有一个说理的地方。 谁知,这封信的命运远超她的想象。 信件一开始在报社内部传阅,编辑们很快被一个13岁孩子对教育的深度思考打动,敏锐的主编更是嗅到了热点,将信件加工后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刊发。 文章一出,随即被人民日报转播,一时间,黄帅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间,这个仅仅十三岁的女孩被塑造成了潮流小英雄,一个她自己都感到陌生的符号。 一瞬间舆论浪潮从报纸席卷至全国校园,进而演变为全社会的思想碰撞,支持者觉得,黄帅点燃了教育星火,并且勇敢地指出了体罚的弊病。 而反对者则坚称,这是对“师道尊严”的公然冒犯,必须严惩,黄帅一开始也慌了神,但在父母的鼓励下,她还是选择在各种座谈会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然而,事态很快失控,别有用心的人将这件事迅速改编,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被打乱,黄帅的班主任因此受到处分,她自己在学校承受着异样的目光,父母也受到牵连。 一个孩子对教育最纯粹的思考,最终却让整个家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黄帅的勇敢之举,直接促使儿童心理保护议题被推至台前,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勇于表达内心的委屈。 进一步看,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心理学研究日趋完善,也催生了心理咨询师这类新职业,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专业、正规的求助渠道。 可以说,黄帅事件引发的思考从未停止,它持续促使着社会在严师出高徒与快乐教育之间寻找平衡,努力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此刻黄帅并未被外界的喧嚣吞噬,恰恰相反,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 1977年高考恢复后,她顶住巨大的社会压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大学期间,潮流小英雄的标签依然如影随形,但她选择一头扎进图书馆。 直到1981年,已经成长的黄帅再次展现出她的理性和勇气,她开始为受牵连的父亲四处申诉,最终换来了父亲的恢复,这次经历也让她明白,表达诉求,方式和时机同样重要。 大学毕业后,黄帅先就职于计算机研究所,但她对此并不满足,随后,她决定远赴日本,于东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日本这几年,是她人生中最安宁的一段时光,在那里,她感受到了真正的学术自由,也获得了审视过往的全新视角,对教育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1998年,黄帅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她放弃了在日本的稳定生活,接受母校北京工业大学的邀请,毅然回国,在出版社担任一名编辑。 正是这份工作,让她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她将工作重心放在教育类书籍的策划和编辑上,希望能通过一行行文字,将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传递出去,为中国的教育进步贡献一份踏实的力量。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仍笔耕不辍地撰写一本教育书稿,妄图将一生的思索凝聚其间。然而,遗憾的是,这部书稿最终未能完稿。 直到2017年12月,这位曾经轰动全国的“小英雄”,将所有故事都交给了时间,她的惊世骇俗也随着历史远去,渐渐不为今天的年轻人所熟知。 然而,黄帅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忆,她以一人之力,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儿童心理和师生关系的反思。 她身上那种勇于质疑、敢于发声的精神,以及后来转为对教育事业终生的默默奉献,都值得被铭记,她的一生,为中国教育这场漫长而持续的演进,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信源】澎湃新闻——“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