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兼顾流动性与收益潜力,日开型理财产品规模突破10万亿引领“存款搬家”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曾是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首选,但如今其收益优势正在不断收窄。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6.88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7.31万亿元下降超过4300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54%,较去年年底下降33个基点。

与此同时,日开型理财产品却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6月末,该类产品存续规模已达10.92万亿元,存续产品5200款,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8769%,成为理财市场的“新宠”。

利率下行催生理财新变局日开型产品崛起并非偶然

近年来数次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带动了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存款搬家”浪潮正席卷理财市场。

民银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中枢为1.54%,较上年末下降14个基点;二季度末进一步降至1.41%,上半年累计降幅扩大至27个基点。

在收益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不少投资者开始寻找替代品。兼具灵活申赎和相对较高收益的日开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新选择。业内人士称,从过往业绩看,日开型理财产品近期收益表现亮眼,部分产品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3%,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了收益空间。

日开型理财产品指每个交易日开放申赎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通常无最低持有期限制。这类产品与现金管理类产品虽都适合“零钱打理”,但存在显著差异。

在赎回到账时间上,现金管理类产品通常设有每日1万元的快速赎回额度,部分产品实现T+0.5到账;而日开型产品赎回到账时间一般为T+1或T+2,资金流动性略低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投资范围方面,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空间有限但表现平稳;日开型产品投资范围更广,通常投资货币基金或短期债券型基金,收益潜力更高。

估值方法也大不相同。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日开型产品则主要采取市值法估值,净值会随市场波动,对底层投资情况的反映更加真实。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下行、日开型理财产品成为市场新宠,是当前金融市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监管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限制不断加强,如规模管控、投资范围收紧、久期限制等,推动投资者转向替代选择。

银行代销策略加速转向产品创新与风险管控并进

低利率环境下,日开型理财已成为银行代销的必争之地。这一趋势背后的推动力是“存款搬家”浪潮。今年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表明相当部分普通存款流向了理财等非银部门。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下半年,理财存续规模有望延续温和增长态势,年末规模或增至33万亿元左右,较年中增加约2万亿元。从理财规模增减的基本逻辑出发,当前,理财产品的“低波、稳健”特征对银行存款客户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叠加存款利率低位运行且仍有一定下调空间,理财的存款替代定位预计将持续发挥作用。这一趋势背后,是银行在息差压力下,对长期限定存价格调控的侧重,因此理财的存款替代逻辑,一定程度上也服务于银行的负债成本优化战略,从代销角度具有增长动力。

温彬表示,但也需关注,理财“低波、稳健”运营的基本逻辑存在不确定性,“量、价”波动增加可能对规模增长形成拖累。由于理财负债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普遍存在风险厌恶、波动厌恶等特征,因此理财的“量、价”之间的联动相较于其他资管产品更为显著,一旦出现收益波动,容易引发赎回反应。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理财公司积极优化产品设计,行业费率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宣布下调旗下多款理财产品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以及托管费等多个种类,涉及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旗下理财子公司,最低降至0.01%。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较去年银行理财产品费率下降幅度显著,管理费率整体下降约8%。

尽管日开型理财产品受到市场热捧,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今年6月底,建信理财旗下8只日开型产品触发巨额赎回,根据产品说明书约定,该公司暂停接受投资者赎回申请,并于下一开放日重新开放。

在建信理财公布的涉及巨额赎回的8只产品中,5只连续两个开放日(6月26日和6月27日)发生了巨额赎回,包括:建信宝按日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第11期、第20期;建信宝按日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4号、5号;嘉鑫(稳利)按日开放式产品第8期。

除建信理财外,渤银理财、徽银理财今年也曾发布巨额赎回公告。年内有多款理财产品触发巨额赎回,有产品受理比例为35.30%。

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解释,理财产品触发巨额赎回,一方面可能与产品总规模较小有关;另一方面与投资者赎回量较大有关;此外,若理财产品持有人本身购买金额较大,一旦发起赎回就会影响产品流动性。

不过周毅钦也强调,“理财产品流动性新规”发布后,对巨额赎回已参考公募基金的管理方式进行严格规范,因此理财产品出现巨额赎回是较为正常的现象,投资者不必恐慌。

普益标准在相关分析中指出,理财产品属于间接投资,如果不对巨额赎回加以限制,大规模的资金撤出会影响产品管理人的操作判断和投资策略,不利于理财产品的稳定运作。并且,当没有足额的现金用于兑付时,产品管理人不得不选择抛售底层资产变现,被动地大幅减仓操作,势必会引起产品净值出现大幅波动,导致其他持有人的利益受损。因此,设置巨额赎回条款也是为了给理财产品的资金安全设置“安全红线”,保护产品投资运作的稳定性和投资者的长期利益。

流动性与收益的再平衡监管护航与市场趋势

在低利率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日开型理财产品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市场供需再平衡的必然结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日开型理财产品的崛起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表示:“从需求端看,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活钱管理的需求持续增长;从供给端看,理财子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应对资产荒。日开型理财产品凭借灵活性与收益潜力,能更好地契合投资者需求;同时凭借中短久期策略和多元资产配置,有望成为承接存款搬家资金的重要载体。”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日开型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覆盖范围更广,设置了灵活的申赎规则,风险等级多为中低风险或中风险,且通过优化投资策略强化了净值波动管控,精准契合了投资者寻找存款替代产品的需求。

面对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趋势,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需持续优化服务。高政扬建议,在产品设计上需进行分层设置,针对不同客群的风险偏好细化产品线;加速丰富产品线,优化流动性管理工具;同时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增厚产品收益。

在客户服务上,高政扬认为应积极从销售导向转向陪伴式服务,借助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能力与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

监管政策亦为市场护航。7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将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销售给适合的客户。

《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发行或者销售、交易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且可能导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适用该规定,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负责任的金融机构和理性审慎的金融消费者是金融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压实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主体责任,培育消费者风险意识,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