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一男子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住院期间,父母和几个兄弟姐妹居然都没来看望他,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前妻却突然出现,还把已经签了字的捐献器官同意书扔到了他的面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的春天,山东烟台的空气里还夹杂着刺骨的寒意,赵华海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生命如风中残烛,37岁的他,本该是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年纪,却被尿毒症晚期的诊断书判了死刑。 肾脏几乎完全丧失功能,每周的透析成了他与死神拉锯的唯一方式,医生的话冷冰冰:不换肾,活不过一年。 赵华海身高一米八五,曾经壮实得像棵松树,如今瘦得皮包骨头,脸色蜡黄,眼神里只有疲惫,他孤零零地躺在病房,病友床边亲友的笑声刺耳地提醒他,自己的世界安静得可怕。 他曾满怀希望联系家人,父母在菏泽老家种地,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赵华海没指望他们能捐肾,可他还有五个兄弟姐妹,血缘相近,配型成功的概率不低。 他一个个打电话,声音里带着乞求,却换来冷漠的推脱,有人说自己身体不行,有人说最近太忙,有人干脆不接电话,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医院,哪怕只是做个配型检查。 赵华海的心一点点沉下去,亲情在他最需要的时候,薄得像一张纸,他开始怀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病房的窗外,阳光洒在树梢,他却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光。 就在他几乎放弃的时候,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董丽丽,他的已离婚一年的前妻,拎着一个饭盒,风尘仆仆地站在那里,赵华海愣住了,眼眶不自觉地红了。 他们曾因生活琐事和教育分歧争吵不断,婚姻在疲惫中走向终结,离婚后,董丽丽带着儿子回了临沂娘家,两人除了偶尔寄抚养费,几乎没了联系。 她是怎么知道他病情的?赵华海后来才知道,一个熟人无意间提起,她连夜赶来,饭盒里装的是她亲手做的饭菜。 董丽丽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告诉赵华海,她要捐肾救他,这个决定像一颗炸弹,炸得赵华海脑子一片空白,捐肾不是小事,手术有风险,术后她的身体也会受影响。 更何况,他们已经离婚,法律上毫无瓜葛,赵华海拒绝了,声音虚弱却坚定,他觉得自己不值得她这么做,也怕她为他牺牲太多。 董丽丽却不为所动,她找到主治医生,了解捐肾的流程,眼神里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倔强,医生却泼来一盆冷水:非直系亲属的活体捐肾,手续复杂,伦理审查几乎不可能通过,只有合法夫妻,才能走绿色通道。 董丽丽没有犹豫,提出复婚,这个决定不是为了重修旧好,而是为了让赵华海活下去,赵华海震惊得说不出话,曾经因为鸡毛蒜皮分开的两人,竟在生死关头重新牵起命运的线。 复婚的过程并不顺利,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怀疑他们的动机,担心是钻法律空子,董丽丽拿出旧日的合照、聊天记录,甚至请来熟人作证。 她还联系了当地媒体,坦然面对质疑,只为证明自己的心意,她的坚持终于打动了所有人,复婚手续办了下来。 接下来是配型检查,赵华海躺在检查室外,心跳得像擂鼓,他知道,亲兄妹都不一定能配型成功,更何况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结果出来的那天,他几乎不敢看报告。 医生却带着笑意说,配型完全吻合,简直是个奇迹,赵华海的眼泪夺眶而出,像是命运被董丽丽的决心感化,给了他一条生路。 2011年10月,手术如期进行,董丽丽的母亲从临沂赶来,在手术室外守了一整天,赵华海的家人却一个也没出现,那些血浓于水的亲人,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选择了沉默。 手术很成功,赵华海的命保住了,董丽丽却虚弱得需要长时间休养,术后,他们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董丽丽父母的默默照顾,赵华海看着病床旁忙碌的岳母,想到自己家人的冷漠,心里的酸楚和感恩交织在一起。 出院后,赵华海和董丽丽回到临沂,租了个小门面,开了一家打印店,偶尔送送煤气罐,日子清贫却平静,他们不再为琐事争吵,赵华海学会了做饭,学会了在董丽丽累的时候接过家务。 他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变了,他知道,这条命是董丽丽给的,不是一句谢谢能还清的,董丽丽也不是圣人,她只是个普通女人,却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 这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却在平淡中透出人性的复杂,赵华海的亲人让他看清了血缘的脆弱,董丽丽的坚持却让他感受到爱的重量。 人生无常,患难时才知谁是真心,赵华海和董丽丽用他们的选择,告诉世人,爱与责任可以超越裂痕,温暖那些最冰冷的时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大众网——为救尿毒症前夫选择复婚 深情女子捐肾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