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24坠毁,不是事故,是普京工业噩梦的注脚。” 就在普京刚刚对着镜头强调:“俄罗斯不能只靠油气,必须重建工业,否则连主权都会丢。”三天后,一架机龄超过50年的安-24,在远东滕达山谷炸成火球,49人,含一名中国公民,几乎无人生还。 很难不让人心里一紧。 这不是一起“意外”。它是一封用铁皮和烈火写成的回信,回给普京,也回给俄罗斯。 谁都知道这架安-24早就该退役了。谁都知道它的安全纪录早已劣迹斑斑。从2018年起,短短几年,它已经三次因为“系统故障”出事。而这次,它终于没能撑到下一个检修期。 这架飞机,是苏联时代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的设计,60年代投产,现在2025年,它还在飞,带着乘客、也带着俄工业的伤疤,一头扎进山谷。 为啥还在飞?没人敢明说真话。但都知道,那是因为没得换。 俄媒也提过,俄罗斯早在2015年就提出用IL-114-300取代安-24。但那飞机呢?2021年刚测试就坠毁了,发动机出问题,项目被迫一拖再拖。 这就像个沉默的隐喻——他们想造新的,但连测都测不出来。 那就只能硬撑,让半个多世纪前的老飞机继续挂在天上。不是因为它好用,而是因为没别的选项。更换零件也难,老工艺早已停产,现有体系连配件都供不上,补也补不上,只能一路缝缝补补到它炸为止。 这不是航空事故,是工业事故。更准确地说,是工业能力“坠毁”的具象化现场。 这时候回头看普京那句讲话,就多了点讽刺的味道。他说“油气不是一切”,说“工业才能保主权”,这话没错。问题是,俄式体制根本不给他发展工业的机会。 战争三年,预算七成砸给前线。国内缺人、缺钱、缺设备,原本还能靠点欧洲设备续命的行业,在制裁之下直接被斩断脐带。造飞机?就别提了,能维持住地铁运营都算不错。 俄罗斯的技术供血体系,已经被切成断肢。没人愿意说这点,但每一次机械事故都在提示一个事实:俄罗斯不是慢慢“发展工业”,而是快速“失去工业”。 更何况,油气这碗饭,现在也没那么好吃了。 欧洲早已启动能源脱俄计划,北溪管道炸了之后,俄对欧天然气出口基本判死刑。剩下能买俄油气的大客户,不多。中国算一个,印度勉强也算一个,其他国家,不是买不起,是不敢买。 普京嘴上说不能靠油气,但现实是,现在连靠都靠不住了。手里捏着能源,但只能低价甩卖,价格一压再压,捆着卖、折着卖,还得附带政治配套服务。 油气不能撑天,工业不能上台,军费又要爆炸增长,俄罗斯现在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胃出血还在拼命跑步”。 苏联时代那个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现在早就不存在。现任俄罗斯政府连“集中修好一架飞机”的能力都捞不着。 很多人说俄罗斯“正在复兴”。看完这场空难再去复读这句话,只觉得刺耳。 安-24这类飞机,早该在博物馆里落灰,但它仍在飞。不是为了运输,而是为了托住一个正在解构的工业假象。 你不能用一场事故来定义一个国家,但你可以用一场事故去判断它的下限——这架老掉牙的安-24,就是俄罗斯工业下限的一个警告:再不转向,就连最基本的民用交通都要靠历史遗产硬撑。 更讽刺的是,整起事件后,俄方的应对节奏依旧慢得令人窒息,至今连事故的技术细节都没公布,连“黑匣子找到了没”都要靠非官方消息流出。 你可以说这是“战时状态”,但其实这才是“常态”:当一个国家的资源全被战争榨干,它就会开始对“灾难”变得迟钝。 人们也习惯了。一年几十次空难、列车出轨、矿井坍塌、油罐爆炸,这些事在俄罗斯已经快变成气象新闻。今天不出,反倒觉得不正常。 而这次不同的是,有一个中国人,也在那架飞机上。 普京说,要让俄罗斯掌握自己的主权,不再靠别人。但这次事故却狠狠提醒了所有人:一个连替换老飞机都做不到的国家,主权,靠什么撑? 你说靠石油,但石油是出口,不是主权。你说靠核武,但核武是威慑,不是日常。你说靠传统,那传统早就不够还债。 俄罗斯不是没资源,也不是没人才。它只是把系统性发展能力亲手交给了战争机器,然后试图用国家意志去填补工业空心化。 安-24炸在山坡上,烧毁的是一架飞机,烧出的是一个国家正在下沉的工业实情。 主权和体面,最后都要落回到一个问题上:你还能不能自己造东西?还能不能造出能飞的、能开的、能换的、能修的? 现在看起来,答案并不乐观。 参考资料:《 俄失事客机上人员确认全部遇难,其中有一名中国公民-新民晚报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