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
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远东那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迟早是守不住的。
这个说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眼前局势的清晰判断。
这片面积高达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两个印度,放在地图上,几乎占了整个俄罗斯的三分之一。
但人口呢?
到2025年,整个远东不到70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连一个人都凑不齐。
最要命的是,每年还有超过10万的青壮年往西跑。
你想想,一边是人越来越少,一边是地越来越空,这怎么守得住?
问题不光是人少,老龄化也在加速,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了远东人口的23%。
而年轻人生孩子的意愿几乎为零,生育率只有1.1,连维持人口不下降的2.1都达不到。
城市也在萎缩,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人口比苏联时期还少了4万,伯力等城市甚至连维持基本服务都困难。
基础设施更是一塌糊涂,贝阿铁路因为冻土层融化,火车速度被限制在每小时40公里,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
偏远地区完全靠直升机通勤,网络信号更是奢侈品,超过80%的区域连4G都没有。
医疗、教育、交通,样样缺失,甚至可以说,整个远东正在“主动退出现代化”。
俄罗斯也不是没想过办法,“远东一公顷”计划本来想鼓励人去开发土地,每人发15亩地,但因为土地太零散,加上地方政府腐败,最后变成了“荒地运动”。
十年来投入了4万亿卢布,结果一半以上的项目都延期,超支率还高达50%。
就在俄罗斯苦苦挣扎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力场却在悄悄发生作用。
黑河、绥芬河这些边境城市每天都有上千名俄罗斯人过来“买早饭”,买的是中国的日用品、药品、甚至是医疗服务。
对他们来说,中国不再是邻居,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农业方面,中国企业在远东租地种大豆,产量是当地的三倍。
俄罗斯人种不动的地,中国人变成了“海外粮仓”。
与此同时,超过20万的远东居民已经长期在黑龙江居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跨境生活圈”。
到2025年,中俄之间的贸易中,远东对中国的依赖度已经高达75%,而其中90%的项目是中国资本在主导。
中国的科技公司也在加速进入,比如华为承建的远东5G基站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中俄“滨海1号”工业走廊的建设也引入了3000名中国技工。
2023年,中国对远东的投资金额达到1600亿美元,涵盖了79个重大项目,从基础设施到能源开发,应有尽有。
从经济结构来看,远东的资源产业已经和中国的工业体系深度绑定。
这种绑定不是口号,是现实。
远东的木材、矿产、农产品,不再首选运到莫斯科,而是先看看中国市场需不需要。
当然,问题的根源还得回到历史。
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让中国失去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大片土地。
虽然2004年两国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边界问题表面上得到了划定,但历史的记忆依然存在。
俄罗斯方面也不是没有防备。
普京一直强调远东主权“绝不谈判”,并在军事上投入重兵。
目前常驻兵力超过10万人,还有30艘潜艇部署在远东海域。
2025年启动的M-12高速公路计划连接喀山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总投资高达5000到8000亿人民币,但经济效益被广泛质疑,更多人认为这是“军事项目披着交通的外衣”。
不过,一边是军事防守,一边是经济崩塌,这种矛盾早晚会撞上现实的墙。
俄罗斯精英虽然嘴上强调主权,但资金早已向西倾斜。
圣彼得堡一个城市的投资额,竟然是整个远东的8倍,说明他们的战略重心根本不在亚洲这头。
未来会怎样?
金灿荣的判断很明确,不是通过战争改变边界,而是通过经济整合实现“非传统回归”。
意思就是,远东虽然名义上属于俄罗斯,但实际控制和开发,越来越依赖中国。
这不是夺地,而是经济主权的逐步转移。
外蒙古的情况也类似,这个国家80%的出口都依赖中国,经济独立性几乎为零。
它的“回归”不是地图上的变化,而是市场上的依附。
未来中俄之间很可能会建立一个跨境自贸区,共享港口、联合开发资源,像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样的港口城市,或许不久就会成为中俄共同管理的经济试验区。
短期内,领土不会发生变化。
国际法摆在那里,现有边界也受到广泛承认,任何强行改变都不现实。
但长期看,经济规律不会撒谎。
一个人口不到1亿、资源分布极端不均的国家,是否真能永远掌控着东亚最大的地盘?
这个问题,不需要答案,时间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