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如果俄罗斯单独改动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有关边界的条款,可能会让国际社会对这个条约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联合国宪章第102条明确指出,所有条约都必须进行登记。
要是自己悄悄地改动内容,国际法院可能就会介入,到时候不管有没有道理,都得闹到国际上,名声肯定会受影响。
再说经济方面。
2024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达到了5870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如果因为支持俄罗斯而遭到制裁,看看美国是怎么对付俄罗斯的——冻结资产、限制贸易、拉拢盟友孤立,我们第一年的GDP可能会下降0.8%到1.2%。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努力白费了将近一千亿。
不过话说回来,远东地区有82亿吨的石油储量,价值4万亿美元,确实挺吸引人的。
但短期的损失和长期的收益怎么权衡呢?
就像买股票,现在捡便宜可能后面会吃亏,得看长远一点。
地缘政治也不能忽视。
日本在2025年的防卫白皮书中提到,在北海道部署了12式反舰导弹的改进型,射程可以覆盖宗谷海峡。
如果中俄边界真的发生变化,日本可能很快就会加快军事正常化的步伐,购买更多武器、扩充军队,这样一来东亚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我们周边本来就够热闹了,再出现一个军事冒险的国家,日子还能安生吗?
民族融合这块更现实。
外东北现在居住着大约600万俄罗斯族人,看看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后的情况就知道了。
俄罗斯当时接收克里米亚,光是维持稳定就花了大笔钱,听说初期投入能占当地GDP的15%。
文化冲突更麻烦,语言、宗教、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可能需要二十年才能慢慢缓过来。
如果我们接手类似的问题,这些钱谁来出?
精力谁来搭?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做事得算清楚成本和收益。
就算真的拿到了1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十个山东),但失去了国际信誉——以后谁还相信我们签的条约?
触发新冷战——被西方联合制裁,生意做不成;“一带一路”也可能会受阻——沿线国家会观望,投资就打了水漂。
这些隐性成本可比那点土地值钱多了,可能翻好几倍。
说到底,这就是考验中国能不能稳住心态。
现在的中国外交多聪明啊,不盯着眼前的得失,而是想着大家一起发展。
与其像沙俄那样搞领土买卖,今天占一块地明天丢一块地,不如拉着大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保持中立有什么不好?
既不影响国际形象,又能继续和各国做生意赚钱,这种“不搞零和”的方式,才是现在大国该走的路。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