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天深夜,戴笠把他的秘书周志英抱到了床上,两人一番激情过后,周志英依偎在戴笠的怀中,戴笠承诺过几天就娶她,却不想几天后戴笠把她送进了监狱。
1946年春天,重庆白公馆监狱里走出了一个精神恍惚的女人。她叫周志英,曾是军统局长戴笠的贴身秘书,此时却已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度过了整整五年。
周志英出身并不寻常,1935年,她以优异成绩从浙江省警官学校毕业,这在当时是女性罕见的成就。毕业后她留校担任事务员,负责处理日常行政工作。那个年代,能接受专业警务训练的女性屈指可数,周志英的业务能力在同期毕业生中颇为突出。
戴笠初次见到周志英是在一次例行视察中,作为军统系统的重要培训基地,浙江省警官学校经常接待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戴笠对这位年轻女职员的工作汇报印象深刻,很快就将她调往军统局总部担任机要秘书。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军统内部的人际关系异常复杂。女性工作人员往往身处权力漩涡的边缘地带,既要承担繁重的文案工作,又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小心周旋。周志英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逐渐获得了戴笠的信任。
然而,这种信任关系的界限在战争年代变得模糊不清。军统局有一条严格规定:抗战期间所有工作人员一律不得结婚。
这项规定的初衷是确保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人而异。高级军官的私生活很少受到严格约束,普通工作人员却必须严格遵守。
1941年,周志英向戴笠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具体的对话内容已无从考证,但军统内部文件显示,戴笠当时确实对她做出了某种承诺。不过,这个承诺很快就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
某天夜里,戴笠安排王秘书用轿车接周志英前往"新住处"。当车子停在息烽监狱门口时,周志英才意识到自己被彻底欺骗了。息烽监狱是军统系统最严密的关押场所之一,专门用来关押政治犯和内部"问题人员"。
这种处理方式在军统内部并非孤例。权力集中的特务组织中,上级对下属的生杀予夺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周志英的悲剧在于,她误判了自己在这个权力结构中的真实位置。
在息烽监狱的两年里,周志英始终没有放弃希望。1943年,她设法联系上戴笠,希望能获得释放。戴笠的回应是将她转移到戒备更加森严的白公馆监狱。这次转移彻底断绝了她重获自由的可能。
白公馆监狱的条件极其恶劣,长期的关押对周志英的精神状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档案记录显示,她在狱中经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有时会长时间凝视墙壁,有时又会突然大哭不止。
1946年戴笠意外坠机身亡后,军统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任负责人沈醉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周志英的案卷,这才想起还有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囚犯。此时距离她被关押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
获释后的周志英已经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长期的监禁生活让她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精神状态也未能恢复正常。她经常会在重庆街头游荡,衣衫褴褛,神情恍惚,见到穿军装的人就会激动地上前询问戴笠的消息。
她的一生从辉煌走向毁灭,成为那个动荡年代无数悲剧中的一个缩影。